城鄉互通 共促共興
區域簡況
南京市是江蘇省省會,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現有常住人口957.7萬。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736所,在校生121.25萬人,專任教師9.54萬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自2006年起,南京市以“百校千師攜手共進計劃”爲抓手,錨定城鄉教育一體化和高水平教育現代化目標,累計投入超8000萬元,推動244所城鄉學校結對共建。通過制度保障、持續推進與考覈評估,破解資源不均難題,促進師資、管理、教學質量均衡提升,走出了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教育公平之路,讓城鄉學子共享“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研同聲:打破壁壘,讓智慧動起來
“以前農村孩子難見城裡名師,現在通過線上教研,優質課就在眼前。”這是溧水區一位鄉村教師的真切感受。教研協同是“百校千師”計劃的核心引擎,近20年來,主城區學校發揮教研優勢,搭建高端研修平臺,將前沿教育理念、實踐經驗輸送到結對校。秦淮區遊府西街小學與溧水區晶橋中心小學的雲端示範課《鍾》,便是生動註腳——城區教師的創新教學設計與鄉村學生的靈動互動,通過屏幕實時傳遞,爲全市城鄉教研提供了可複製的範式。
近年來,結對校之間建立更加常態化的聯合教研機制,開展學科集體備課、遠程教學觀摩等活動,運用教育信息化理論與技術,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跨區域共享與高效利用,“金陵優課”等數字化平臺更讓“城鄉同上一堂課”成爲常態,2300餘場教研活動覆蓋教師5.7萬人次,讓智慧在城鄉間高效流動。
聯合教研中,城鄉教師聚焦課堂關鍵問題,用“同課異構”碰撞思維,以“行動研究”破解難題。從語文習作教學攻堅到新課標課堂實踐,教師們在深度交流中探索教學策略,推動區域教學質量整體躍升。
管理同頻:精準施策,讓學校強起來
“學校發展缺規劃、管理無章法”曾是不少鄉村學校的短板。“百校千師”計劃將管理共融作爲突破口,通過人員掛職、經驗共享、制度共建,爲鄉村學校注入治理活力。
鼓樓區名校手把手指導浦口區結對校建章立制,結對學校校長作爲“百校千師攜手共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依據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精心組織、統籌協調,明確各部門、人員的職責分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城區學校針對結對校的薄弱環節,運用SWOT分析法、目標管理法等管理工具,制定三年提升計劃與年度工作方案,定期開展交流互動、教學研討、目標達成評估與反思總結,推動校際合作活動的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在德育領域,城區學校班主任赴鄉村學校掛職,鄉村學校教師到城區學校跟班學習,浦口區與鼓樓區由此探索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德育新模式,讓育人實效落地生根。規範化、常態化的合作機制,讓每所結對校都有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如今,鄉村學校不僅硬件達標,更在管理理念上與城區學校同步,辦學活力持續增強。
強師同道:鍛造隊伍,讓師資優起來
教師是立教之本,“強師”是“百校千師攜手共進計劃”的關鍵目標。通過建立教師交流機制、聯合培養機制、教學科研合作機制等,促進優秀教師資源共享,爲城鄉教師搭建共同成長的平臺。20年來,主城區通過培育站、名師工作室等載體,爲鄉村學校“量身定製”成長方案,累計培養600餘名骨幹教師,覆蓋薄弱學段學科。
玄武區與六合區聯合開展骨幹教師命題培訓,建鄴區特級教師帶着“1+N”工作室走進高淳區——“同課異構”磨技能、“同題共研”促思考、“同臺展示”亮成果,形成跨區域教研循環。名師帶徒、經驗分享……一系列舉措讓鄉村教師快速成長,近5年,122所被幫扶學校教師獲市級以上教學獎1800餘項,涌現出近百位市“優青”“學帶”。
教師隊伍“強”起來,課堂質量“優”起來。目前,4個主城區累計建設5屆20個省級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和兩屆8個省級鄉村教育帶頭人培育站,基本覆蓋結對區薄弱學段學科,爲結對區培養600餘名鄉村骨幹教師和鄉村教育帶頭人。數據顯示,870餘場科研活動、1100餘場培訓活動,讓近7萬人次教師受益,爲教育均衡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的南京城鄉,教育圖景已然重塑:高淳區漆橋中學等鄉村校改擴建後學位倍增,遊府西街小學溧水分校等集團化辦學項目贏得家長口碑,“金陵優課”讓城鄉孩子共享名師資源。
一組數據見證成效: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100%,緊密型集團化辦學覆蓋率76.41%;學前教育普惠園覆蓋率92.9%,省市優質園覆蓋率95.5%。被幫扶學校獲市級以上榮譽近千項,19萬餘名學生在結對活動中成長。
從秦淮河畔到石臼湖邊,“百校千師”的實踐證明:教育公平不是資源的簡單平移,而是理念共融、智慧共享的生動實踐。二十載堅守,南京用行動書寫着承諾——讓每所學校都成爲成長沃土,每位教師都成爲夢想火種,每個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藍天下綻放光彩。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01日 第02版
作者:潘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