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社會融合的工具 張思敏教授重視身心障礙運動推廣與運動平權

張思敏教授重視身心障礙運動推廣與運動平權。張思敏教授提供

組織架構與賽事設計|公共價值:運動的社會融合角色|實踐成果與制度創新

「真正的體育精神,從來不是誰跑得最快、打得最遠,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都能被看見。」張思敏教授說。他推動身心障礙運動超過二十年,從一位學術工作者轉化爲制度改革者,不僅着眼於運動場上的競技成績,更致力於推動一套能讓障礙者平等參與、社會共同理解的體育系統,這項信念貫穿他所有行政與顧問工作。

組織架構與賽事設計:用制度支撐參與的可能

張思敏教授提供

張思敏教授任教國立體育大學期間,即曾參與特殊教育與運動訓練整合的教案設計。退休後,他進一步投入教育部體育署與殘障體育總會的專案協作,協助重新設計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的分級制度與競賽流程。他指出,傳統賽會經常因分類不精準或項目設計不合理,造成選手參與意願低落與比賽公平性問題。

他強調:「讓身障者比賽不是目的,而是透過比賽,讓他們回到社會主流視野。設計一個有溫度的賽事,比辦一場盛大活動更困難。」

公共價值:運動如何成爲社會融合的工具

張思敏教授提供

對張思敏教授而言,身障運動的推廣不只是體育工作,而是一場社會溝通工程。他在多場演講與政策會議中倡議運動平權是全民運動政策中最容易被忽視卻最核心的一塊。他提出「融合型社會運動」概念,主張不應將身障運動侷限於特殊場域,而應推動共融參與、教師訓練與公共空間設計的三位一體策略。

在地方推廣層面,他協助桃園與高雄市府規劃融合型體育日活動,並擔任運動愛臺灣訪視委員積極推動基層體育。同時讓讓身障者與一般民衆共同參與球類與舞蹈體驗,提升第一線教學的包容力與創造力。

他坦言:「障礙不只是身體的,而是來自制度、來自文化。我們不能只訓練選手,還要教育社會怎麼看待他們。」

實踐成果與制度創新:讓改變走得長遠他強調:「我們不能靠個人熱血來撐起整個系統,而是要讓每一分熱血都有出路、有延續、有制度。」這樣的理念,正是他長年學術與行政路上的核心價值─以制度化支持包容性、用公共設計成就真正的平權願景,他實際行動推動身心障礙者嘉年華會及國際輪椅網球賽事,他也認養一隻輪椅壘球隊伍並籌辦比賽,雖然辛苦感受到身障者熱愛運度的熱情。

張思敏教授提供

延伸閱讀:推動全民運動與體育改革 張思敏教授體大退休後的新角色及理念轉變

飯店營運中的運動觀光 張思敏教授力推體育結合觀光創新模式

任職協會與「舞王秀」賽事實踐 張思敏教授協助運動舞蹈學生升學機制建立

從協會制度到黃金計劃 「網球教父」張思敏教授的人才推廣戰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