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跑贏兔子的烏龜
“女士們,先生們,我就是那隻烏龜。”
說這句話的人,可不是在自嘲。
他的名字叫達倫·哈迪,是美國金融圈和創業圈一位大佬級人物。此人27歲時就建立了一家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公司,後來又爲許多大公司提供過諮詢,還親自指導了數十位全球知名跨國公司CEO。
他所謂的烏龜,特指龜兔賽跑中勝出的那一隻。
達倫·哈迪的“烏龜理論”,背後的原理是“複利效應”。在其同名著作中,哈迪反覆強調了一個觀點:“微小的改變”疊加“時間的累積”等於“巨大的回報”。用他自己的話講:“給我足夠的時間,我幾乎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比賽中,擊敗任何人。”
實際上,複利效應還有個更有名的別稱——“世界第八大奇蹟”。愛因斯坦曾說過:“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加時間。”不過,“加時間”3個字需要劃重點。因爲,複利效應追求的從來都不是一夜之間的蛻變,而是一種穩定的、指數級的累積。在臨界點到來之前,慢如龜爬纔是常態,但只要跨過了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烏龜就能跑贏兔子。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是這樣一隻“烏龜”。其掌舵者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始於11歲,初始資本僅有幾千美元。縱觀其一生,沒有什麼一夜暴富的神話,有的只是每年約20%的年化收益率,讓財富在時間的催化下不斷膨脹。僅就巴菲特的個人經歷而言,真正意義上的“財富大爆發”發生在其60歲之後。這樣的財富故事對於急於求成者而言,無異於澆了一盆冷水,讓人冷靜。
現實生活中,複利的魔力遠不止於金錢。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複利支配着,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習慣,在時間的累積作用下,也會產生巨大影響。
在哈迪看來,大多數人的生活處於類似“自動駕駛”的狀態。人們騎着一匹名爲“習慣”的馬,卻很少思考自己要去往何方。從好的方面看,這種狀態是非常“節能”的,畢竟我們每一天都要處理很多很多事情,將決定權交給無意識的習慣,能夠大大減輕我們的決策壓力。但從壞的方面看,我們也有可能被習慣所裹挾,一路奔向我們並不想抵達的目的地,比如因爲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而長胖;又或者因爲拖延而沒能按時完成工作,被上司臭罵一頓。
換言之,我們與所謂的成功人士之間最大的差距,不一定在於天賦,還有很大可能性在於習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養成好習慣,不斷重複它、鞏固它,然後等待複利效應的饋贈。
再次重申,複利效應追求的不是“量子躍遷式的鉅變”,也不需要把生活掀個底朝天,只要作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調整,就可以改變一切。
哈迪認爲,改變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梳理自己的目標。
你希望銀行賬戶裡有更多存款嗎?
你想擁有小蠻腰嗎?
無論你的願望是什麼,都無所謂。如果你想達成某項目標,前提是先梳理出那些可能讓你偏離目標的選擇。
第二步,追蹤自己的行動。
如果你決定擺脫債務,就要追蹤從口袋裡掏出的每一分錢;
如果你決定減肥,就要追蹤吃進嘴裡的每一樣東西。
只需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或者在手機上專門建個筆記,把一切都寫下來。每天都要寫,別找藉口,也沒有例外。
哈迪坦言自己曾試過很多方法,追蹤是他認爲比較有效的一個。因爲這個過程會迫使你時刻覆盤自己的目標以及爲了達成目標而採取的行動,否則,人是很難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的。
第三步,養成新的習慣。
這裡可以參考這幾年爆火的理論——21天習慣養成理論。其大概意思是,人只需要重複一件事21天,就能養成新習慣。它的原理有點類似於主動的心理暗示,先從心理認同一件事情,然後給自己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最終形成新的行爲模板。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結論:
成爲那隻跑贏兔子的烏龜,其實沒有那麼難。跑就是了,別停。(作者:肖 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