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華爾街實習生爲何比進哈佛更難
美國彭博社5月29日文章,原題:華爾街實習生不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原因就在這裡 夏天來了,對一部分大學生來說,這意味着他們將暫別講堂,走進交易大廳和華爾街的辦公室。接下來的幾周,成千上萬的學生將陸續開始在高盛集團、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機構實習。
不過,如今要進入這些實習項目,已經比考上頂尖大學還難。高盛通常提前一年啓動招聘流程,最早在大二末就開始面試。該行2024年的暑期實習計劃共收到超過31.5萬份申請,錄取名額僅2700人,錄取率僅爲0.9%。摩根大通去年也披露稱,它們共開放了4000個實習名額,結果收到49.3萬份申請。這兩家公司的錄取率已經遠低於哈佛大學3.6%的錄取率。
10年前,高盛的錄取率約爲5%,申請人數僅爲現在的1/6。申請人數激增的原因之一,是技術平臺的發展讓學生更容易發現並申請實習機會。英國平臺Trackr追蹤了1500個實習項目,其數據顯示用戶今年平均申請66個崗位,高於去年的54個,平均每人獲得4.73次面試機會和0.88個錄取通知。換言之,每提交75份申請,才能拿到一個錄取通知。而那些“最頂尖”的申請者更是包攬了大量機會——前10%的候選人獲得了全部錄取機會的44%。
儘管金融行業的工作強度一直備受爭議,許多實習生仍然在“日夜奮戰”。“獎勵”讓這些辛苦變得值得。除了優渥的薪酬(實習生的年薪最高可達12.5萬美元),這些暑期實習項目如今已成爲大型銀行招聘正式員工的主要通道。
當然,熬過夏天並不等於拿到正式錄用。根據全美高校和僱主協會的數據,2023年至2024年各行業整體實習轉正率爲62%,是5年來的最低水平。但相比其他應聘途徑,實習仍是通往全職崗位最有效的路徑。黑石集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23年,該公司開放了169個分析師職位,儘管收到6.2萬份申請,但大多數崗位最終由實習生轉正填補。首席執行官蘇世民曾感嘆:“現在要進黑石比進哈佛難12倍。我自己如果現在去申請,恐怕都進不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件好事。”
高盛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聯席主管丹·迪斯當年也是大學畢業後第一時間加入該公司暑期實習項目。這也說明爲什麼在人工智能正在替代許多初級工作的背景下,各大公司仍然堅持開展大規模實習項目。雖然製作PPT、數據分析等傳統重複性工作如今大多可以用算法處理,銀行已經不再需要一支“實習生大軍”來支撐這些基礎任務,但實習項目的價值早已不侷限於“幹活”。它們真正的意義,是選拔和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如今的暑期實習生,雖然機械性的工作任務減少了,但正在學習客戶洞察、交易結構設計、團隊管理等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技能。實習的本質,正在從“技術訓練營”轉變爲“領導力選拔賽”,這也讓它的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作者馬克·魯賓斯坦,朱迪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