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企業信用風險面臨重構,聯合資信作出最新展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近日,在“2025年中國債市信用風險展望論壇”上,聯合資信公用評級二部總經理王冶指出,在地方政府中長期困局顯現和財政轉型進入探索期的背景下,城投企業面臨化債和轉型的雙重壓力,其信用風險將面臨重構,在這種情況下,城投企業將經歷一個陣痛期或者是過渡期。
王冶表示,在分稅制改革之下,土地出讓收入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佔據主導地位,通過觀察政府性基金收入在財政收入的佔比和變化,可以看到地財政是如何進行收支調節的。近十年來,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全國財政總收入中佔比長期超 25%,峰值接近40%。但自2021 年起,各地區政府性基金收入佔比呈下降趨勢,土地市場遇冷,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就如 2024 年大幅下降 16%,而支出相對剛性,收支軋差變化複雜,可以看到的是,“土地財政” 對地方財政收入供給逐年減弱。
王冶分析道,在化債和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城投企業市場表現分化。從整體城投債來看,2024 年城投債淨融資額首次轉負,存量債務有所壓降,同時,3 - 5 年期債券佔比增加,債券發行期限明顯拉長,債務結構得到優化,債務壓力得到緩解。
但不同層級和區域的城投債表現各異,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城投債普遍淨流出,東部省份融資能力表現出較強的韌性,融資環境的差異化加劇了信用水平的分化。區域間的信用利差方面也存在差異,天津、貴州、雲南、青海、黑龍江等仍爲高利差區域,中部省市區整體表現較穩定,在東部省份中山東的利差水平相對較高。
王冶說道,城投企業信用風險重構存在諸多關鍵因素。對此,他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第一,在政策層面,債務化解常態化和政策對隱性債務化解的持續護航,雖降低地方政府系統性風險,但也在加快城投企業信用與政府信用的逐步脫鉤。
第二,區域經濟和財政實力差異化顯著,隨着“土地財政”轉型進入探索期,差異化的政策執行力度和債務管理能力,可能加速信用風險暴露。同時融資渠道的區域性收緊,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城投債普遍呈現淨流出,而東部省份仍能維持融資能力,加劇了信用水平的分化。
第三,在轉型困境與業務模式方面,隨着“退平臺”時間的明確,將加速市場化轉型,轉型後將面臨政府支持弱化、業務模式重構的挑戰,信用風險需重新評價,同時,部分城投企業形式上的整合做大,甚至盲區多元化,缺乏經營性現金流支撐,甚至反而加大了企業的債務負擔,造成形式整合和實質信用水平的脫節。
第四,在債務結構失衡和債務資金錯配方面,城投企業債務規模雖增速放緩,債券發行淨融資額收縮明顯,但債務結構性問題突出。短期債務佔比攀升,導致流動性風險加劇;部分資產相對較虛、流動性較差,但債務殷實的城投企業自身真實的償債能力與債務規模產生脫節。
最後,非標輿情發酵雖然未對公開市場形成衝擊,但會進一步增加區域內尾部企業的再融資難度,使得信用風險從個體擴散至區域。
王冶表示,城投信用風險的重構本質上是政府信用和企業信用脫鉤,而城投企業市場化轉型信用尚未形成,新的業務盈利模式尚未建立,疊加債務結構失衡及區域化債能力差異化,在這種情況下,城投將面臨一個陣痛期或者是過渡期。
他進一步強調,在這一過渡期內,有諸多方面值得關注:第一,獲得政策護航且轉型成效顯著的城投企業,極有可能迎來發展的有利契機,從長期來看,其信用風險相對可控。第二,隨着風險逐漸向下轉移,部分處於弱區域且資質欠佳的企業,整體債務滾續和流動性面臨更大壓力,風險也進一步加劇。不過,短期內化債資源向這些弱區域傾斜,政策託底帶來的積極效果較爲明顯。第三,專項債擴容使得一些優質城投企業有望獲得新增融資空間,地方政府債的置換還會推動部分城投企業提前兌付。第四,由於各地在政策執行力度和債務管理水平上存在差異,非標輿情局部爆發難以避免。第五,在動態名單調整的背景下,部分省份有望率先退出,其融資環境存在邊際改善的可能性,但退名單後,市場化下的債務化解的方式方法仍需要關注。第六,城投企業退平臺轉變爲市場主體後,需要重點關注政企關係的重新構建,以及業務轉型後自身經營能力的變化情況。
基於上述分析,王冶對 2025 年城投企業作出如下展望:一是政策將持續爲隱性債務化解提供支持與保障;二是風險區域名單會進行動態調整,融資環境有邊際改善的可能;三是化債與發展將並行推進,“退平臺” 和 “轉型” 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四是城投債淨融資額將繼續下降,信用利差會進一步縮小;五是城投債信用風險在短期內處於可控狀態。
王冶最後總結道:“綜合來看,2025年城投行業發展展望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