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公堂140週年化身境教場域 文資論壇「從家出發」守護老屋

▲紀念「成美公堂」140週年,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舉辦「百年傳承 成家之美」文資論壇,吸引上百位產官學民聚集交流。(採訪撰稿/記者胡至欣;攝影剪輯/記者鄭遠龍)

記者胡至欣/彰化報導

在彰化永靖,有一座走過140個年頭的三合院—閩南式紅磚、灰瓦白牆客家風格交織而成,這是頂新魏家的起家厝「成美公堂」。歷經歲月洗禮,它見證了世代記憶,也承載着地方文化歷史,以古法修復後,重現閩客建築風采,不只名列臺灣20大古厝,更活化成爲環境教育的新基地。

▲▼走過140個年頭的「成美公堂」以古法修復,重現閩客建築風采。(圖/ETtoday資料照)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表示,看見世界各國都能保留祖厝,讓臺灣老屋有了可能。於是,魏家四兄弟決心將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用境教、言教的方式傳承下去。對他們而言,成美公堂不只是家族祠堂,更重生爲一座百年常民生活博物館。今年也獲得政府肯定,正式成爲彰化縣第8所環境教育場域。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圖/記者鄭遠龍攝;以下同)

爲了紀念這座百年古厝的重要里程,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9月13日在彰化永靖成美文化園舉辦「百年傳承 成家之美—2025民間文化資產與老建築保存論壇」,吸引上百位產官學民共襄盛舉。

▲「百年傳承 成家之美」文資論壇齊聚產官學民。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指出,老屋是許多人心靈的故鄉、是先民智慧的展現,也是地方發展的活歷史,希望透過論壇,讓全臺各地的老屋經營者、專業團隊和學者進行交流,分享成功與挑戰,同時帶動議題聲量,引領社會對老屋保存的重視。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

論壇「以家族保存傳承」與「地方老屋保存實務」爲兩大主題。上午場由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以〈從家開始:成美公堂保存修復的文化意義與世代責任〉揭開序幕,並邀請芎林鄭氏家廟召集人鄭香辰、霧峰林家董事長林俊明,分別分享自主修復家廟與永續整合的經驗。

▲▼芎林鄭氏家廟召集人鄭香辰(上)與霧峰林家董事長林俊明(下)各自分享經驗。

下午場則擴大至街區與地方修復的實務,由臺南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劃主持人曾憲嫺教授、臺灣小鎮文化協會理事長許書基、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許書凡,帶來各地的保存與再生案例。

▲綜合座談呼籲產官學界共同合作。

期間並安排成美公堂導覽,帶領與會者一睹傳統匠師巧技「修舊如舊」的典範。陳慶浩副董事長說明,成美公堂的修復過程與一般傳統建築有所不同:首先,設有「試作區」,先行檢驗材料與工法是否適合;其次,堅持依循傳統「工料分家」的模式,特別請益專家,堅持由大木、土水、剪黏、彩繪各工種分工合作,避免品質流失。

▲導覽員解說成美公堂獨創的「學好孔孟」合體字,讀音ㄎㄧㄤˇ。

另一項重要經驗則是「定色作業」,顏色比對同時期老屋,甚至參照CMYK色卡,確認藍、黑、紅、綠等色彩,並持續進行油漆耐候測試,作爲日後修復依據。

▲▼成美公堂成爲推廣修復理念與技術的示範場域。

基金會的推廣與經驗,也讓老屋屋主們心生共鳴:只要找對專業、用對方法,便能實現家族老屋的保存。臺北市艋舺慈惠醫院屋主王培仲認爲,從文資角度來看,如何將故事留給後世、訴說歷史痕跡非常重要,「基金會用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家園修好,非常令人敬佩,因爲在二十多年的修復過程中,運用了許多面臨失傳的工法。」

▲臺北艋舺慈惠醫院屋主王培仲。

王培仲也提到,透過基金會提供經驗與媒合,屋主能掌握更多資訊,加速保存工程進行,而且不會孤單,因爲有一羣專業者、組織及同好在背後支持。

▲文資論壇至今辦理第七屆,逐漸匯聚成社會共識。

文資論壇至今辦理第七屆,從對話的平臺,逐漸匯聚成社會共識。成美公堂不只是有形的建築,更是無形的民間力量,象徵「從家出發」的初心,守護文化根脈,也點亮未來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