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簇錦街道: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街頭巷尾落地生根

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連着民心,繫着民生。在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一場以“錦囊妙計·建言有我”爲紐帶的治理革新正悄然發生——從居民“有訴求才反映”到“主動爲社區出謀劃策”,從“碎片化處理問題”到“全鏈條閉環解決”,這裡正以品牌化治理的創新實踐,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街頭巷尾落地生根。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徵集”:全鏈條機制織密民意網

“小區門口的垃圾分類點總有人亂投放,能不能加個志願者引導?”“獨居老人行動不便,希望社區能組織定期上門體檢……”在簇錦街道,這樣的居民聲音不再是“零散的抱怨”,而是通過一張覆蓋線上線下的“徵集網”,變成了推動治理的“金點子”。

自2025年2月《簇錦街道“錦囊妙計·建言有你”人民建議徵集活動方案》發佈以來,街道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共收到79條建議,涵蓋小區環境治理、基礎設施服務、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

這些建議能“精準抵達”,背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全鏈條機制。線上,“簇錦街道”微信公衆號的“錦囊妙計”版塊與“簇錦生活”“家和永興”等4個社區小程序聯動,居民指尖輕點就能提交想法;線下,6個社區按“一社兩站”原則設18個徵集點,從黨羣服務中心到小區院落,信箱、臺賬、公示欄“標配”齊全。在這裡,“固定站點常態收+流動場景靈活採”成了常態——商圈裡的“流動徵集點”、居民家中的“上門走訪”、議事會上的“你言我語”,讓每一份訴求都有處安放。

從“收到即辦”到“閉環見效”:精準解法讓民意落地

收集建議只是開始,如何讓“紙上意見”變成“腳下行動”?分級處置、項目轉化、全程監督,讓每一條建議都有“迴響”。

針對不同建議,簇錦街道構建了“社區—街道—區級”三級處置鏈條。一般性問題,社區通過“愛鄰議事會”“院落協商會”直接解決;複雜問題,啓動跨部門協同。2025年3月,鐵佛社區星悅薈外賣騎手停車糾紛頻發,街道社會治理辦立刻牽頭,聯合區社會工作部、黨建辦、物業等多方開協調會、實地勘察,最終拿出“臨停車位+臨時寄存點+暖新驛站”的綜合方案,騎手們有了專屬停車區,商戶也不再爲佔道發愁。

目前,已有7個建議轉化爲區級鄰里微治理項目,13個落地爲街道社區級項目,小到“集體生日會”“手工大賽”增進鄰里情誼,大到“老舊院落牆面修補”“晾衣架安裝”改善居住環境,每一個項目都飽含“民生溫度”。爲確保項目落地見效,街道建立了“事前評估、事中監督、事後驗收”的閉環管理機制,26600元區級項目資金、38000元街道社區級資金,每一分都花在居民心坎上。

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多維激勵點燃共治熱情

“提建議還能拿‘金點子’獎?”在簇錦街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正被持續點燃。這裡創新構建“物質+精神”雙激勵體系:每季度評選6個“金點子”、每年評選3個“錦囊妙計”,獲獎者不僅能拿獎勵、獲榮譽證書,還能在社區公告欄、公衆號上“露臉”分享想法。2025年第一季度,“黨建引領志願服務積分制”“銀齡智囊團”“一鍵通智慧養老”等6個建議入選,其中不少已被黨建辦、民生辦採納,作爲後續工作或決策的重要參考,讓居民真切感受到“我的建議能改變社區”。

除了“全民建言”,街道還組建了“專業智囊團”——由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願者、專業社工組成的特邀建議人隊伍,定期培訓、交流,提升建言質量。而“流動徵集點進商圈”“建議徵集進萬家”等創新方式,更讓參與渠道無處不在。如今,在簇錦,無論是外賣騎手、青年白領,還是退休老人,都能找到參與治理的“角色”,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

從“單一品牌”到“矩陣聯動”:兩級IP激活治理末梢

“錦囊妙計”是簇錦街道的“治理名片”,但它不是“孤軍奮戰”。街道以“錦囊妙計”爲引領,聯動6個社區特色品牌,形成“上下呼應、各具特色”的治理矩陣,讓品牌力量滲透到每個角落。

街道級“錦囊妙計”品牌有“標配”:統一的視覺標識、“繁華簇錦”與活動雙Logo、建議箱、海報、展架等“五件套”宣傳物料,標準化的流程讓居民一看就懂、一用就會。

而社區級品牌則各有“拿手好戲”:團結社區“230茶話會”靠“第三方評議”破解了世豪嘉柏小區地下室滲水難題,200萬元維修方案落地讓居民心服口服;鐵佛社區“鐵佛夜話”用“線上青春圈+線下議事”讓年輕人愛上參與治理;順江社區“和院歸來”組織居民共創,把保利花園二期綠地改造成了“網紅打卡點”;順和社區“順和老表”憑老黨員“5步議事法”,辦了7場便民活動暖人心;高碑社區“芳華志願者隊伍”推動4次協商,讓小區從“髒亂差”變“潔淨美”;永興社區“永興孃孃”用“微網格+熟人治理”,拆了60餘平違建還居民整潔環境……

標準化打底,特色化出彩,這樣的品牌矩陣,讓治理既有“規矩”又有“活力”。

從“數據成效”到“治理躍升”:民主實踐結出民生碩果

一組數據見證治理實效:59條建議中,51條屬街道職能範圍,佔比86.4%;8條被直接採納,佔比13.6%;23條作爲建設性參考,佔比39%;11條被部分採納,佔比18.6%;從“老年爲主”到“新就業羣體”“城市管理合夥人”等多元參與,居民自治能力顯著提升。

更深遠的變化在於治理理念的革新:從“羣衆找上門”到“主動向前走”,從“解決一件事”到“完善一套機制”,簇錦街道用“錦囊妙計”的品牌化實踐,證明了“人民建議”不僅是基層治理的“減壓閥”,更是凝聚民心的“粘合劑”、激發活力的“催化劑”。

如今的簇錦,每一條建議都被認真對待,每一份期待都在逐步實現。這裡的故事,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註腳——因爲相信羣衆的智慧,所以匯聚治理的力量;因爲尊重每一份訴求,所以收穫了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社區未來。(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