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胞胎一起考進上海交大!父母說:對孩子從小隻有兩個基本要求

從同一個家庭走出,又一同走進成都的天府三街1888號,然後一起走進了中國最頂尖的高校之一。親朋、鄰居們在送上祝賀的同時,也都不約而同地問丁爸爸丁媽媽:能把兩個孩子一起送進上海交大,你們是怎麼教的?

每次面對這個問題,丁家父母都覺得很難回答。“我們是做餐飲的,都是教育外行,實在是沒啥經驗可談。”

不過,在兩個孩子的老師們眼裡,雖然丁家父母都很“佛系”,但也正是這份淡然,給孩子創造了最寬鬆的成長環境。“他們可能說不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們的理念和做法,其實每一步都走對了。”

那麼,這對父母到底是如何帶娃的?我們也在最近約到了丁爸爸、丁媽媽,跟他們聊了聊孩子的成長。

被問到是否對孩子有過什麼樣的期待,丁爸爸先聊到了兩個孩子的名字,“我們是真的沒有去給孩子定過什麼非要達到不可的目標,所以,在給孩子取名時,我們都取了一個‘凡’字,這也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做個平凡人,身體健康,每天快樂,我們就挺知足的。”

那日常在家裡,對孩子都有些什麼樣的要求呢?

丁媽媽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正式參加家長會,老師強調過兩句話:多陪伴孩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回到家裡,丁媽媽就把這兩個要求跟全家人做了傳達,包括最疼孫子的外婆、奶奶,也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兩個原則執行對孩子的日常教育。

事實上,多陪伴孩子,這對於夫妻倆來說,其實完成起來很有難度。丁媽媽說,她和孩子爸爸是做餐飲的,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是常態。丁媽媽有時還能空出下午時間陪孩子,但丁爸爸回家時,經常兩個孩子都已經睡了。

因此,一家人格外珍惜春節的休店時間,即便是在孩子讀高中時,夫妻倆也堅持帶孩子多出門,“每年換個地方,這些年還是跑了大半個中國了。”

至於培養學習習慣,雖然夫妻倆沒辦法直接輔導孩子作業,但他們就牢牢記住老師的要求:做完作業才能玩。

丁媽媽回憶,孩子小的時候,她會陪着兩個孩子做作業。家裡不開電視,她也不玩手機,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共同度過每天的作業時間。有時候,丁媽媽也會捧本書看,她笑稱,“其實我也沒那麼愛看書,但是老師說了,如果家長邊玩手機邊陪孩子學習,孩子的心也靜不下來。”

等兩個孩子到了高年級,丁媽媽就不再時時刻刻守着了。因爲這時兄弟倆已經開始互相監督,還暗自較勁誰作業做得快,就這樣一直上了初中。丁媽媽回憶,在小學階段,兄弟倆的成績並不拔尖,也就班上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到了初三,從小培養起來的學習習慣讓哥倆在學習中逐漸得心應手,雙雙拿下區上的指標到校生名額,進入了夢想中的教科院附中。

弟弟丁凡迥的高中班主任嚴老師對哥倆的印象特別深刻。

嚴老師說,弟弟丁凡迥是個大方又陽光的男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善意、助人爲樂,理科成績拔尖;哥哥性格更加內斂,也比較穩重,對自己的成績要求很高。要說共同點,嚴老師的總結是:兩兄弟都十分自律。

除此以外,嚴老師對丁爸爸丁媽媽印象也很深刻。

嚴老師舉了一個例子,通常家長會結束後,很多家長都會找老師再單獨聊聊孩子的學習,但丁媽媽很少來單獨找老師,甚至微信都很少主動發消息,即使是弟弟丁凡迥的成績起伏最大的階段,這對父母都很少去找老師,“感覺他們一點都不焦慮。”

對此,丁媽媽解釋說,其實開家長會時,在老師集中宣講階段,自己特別認真在做筆記,之所以沒有再單獨去找老師,也是想着老師要應對那麼多家長,夠辛苦了,很怕再給老師添麻煩。“但老師在課上講的,我們都在認真配合和嚴格落實。”

至於孩子成績有起伏時,丁媽媽覺得,那種情況下,孩子自己可能都已經有壓力了,家長再去過度關注,可能會讓孩子壓力更大,“所以也不是完全不焦慮,但我們相信孩子能在老師的幫助下調整好。”

所以,高中幾年,每當哥倆週五回家,夫妻倆都默契地不問學習,第一句問候永遠都是"這周在學校還開心嗎?辛苦啦!”

初高中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許多家長都爲孩子的叛逆煩惱過。但丁爸爸丁媽媽回顧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卻篤定地表示:兄弟倆從未叛逆過。

還有不會叛逆的孩子嗎?對此,嚴老師認爲,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但這對父母做得最正確的一點是,他們沒有很着急地去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籤。“換句話來說,這就叫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孩子遇到的那些煩惱,有這個心態爲前提,親子關係自然不會緊張。”

事實也的確如此,丁爸爸說,但凡孩子有能力自己做主的事,他們都很少干預。比如選高中這件事,是兄弟倆在中考前拿到指標到校生名額後,自己決定的。

難道就不怕孩子選錯嗎?丁爸爸的理由十分簡單,“書是孩子自己在讀,他們會跟老師同學瞭解各種信息,肯定比我們更懂,既然他們堅定地想去教科院附中,也一定有他們的理由,你要說問我的意見,我是搞餐飲的,對什麼重點率、高考出口這些一竅不通,能給出啥意見。既然不懂,那就不要不懂裝懂。”

進入教科院附中後,兄弟倆成績都不錯,如果一直保持,通過高考也能穩穩當當上個不錯的大學。但是,哥倆卻各自都有些不尋常甚至在旁人看來“任性”的想法。

哥哥丁凡淅在高中入學後就決定走化學競賽的路。但訓練到高二的省賽階段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丁凡淅的班主任王蘭梓老師回憶,“本來也是全省前十多名的成績,但考試當天孩子身體不舒服,最終以一位次的差距落選了省隊。”

奮戰一年的化學競賽失利,常規的高考課程又落下關鍵的一學期,丁凡淅的心情因此變得沉鬱。丁爸爸丁媽媽雖然心裡擔心,但沒有給孩子更多壓力,“當初選擇競賽到底是不是一個爭取的選擇,沒時間也沒必要再去糾結這個問題了,更重要的肯定是儘快讓孩子調整好狀態,儘快把常規課程補回來。”

弟弟這邊也在出狀況。丁媽媽說,當時,丁凡迥的成績像坐過山車一樣,並不穩定,但在報考“強基計劃”的時候,孩子還是想去衝擊更高的目標。“其實我和孩子爸爸是覺得沒什麼必要的,但既然他想,那就去努力吧。”

最終的結果,讓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兩個孩子以優異的高考成績分別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工科試驗班(信息類)與工科試驗班。

在採訪中,我們注意到,這對父母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就按老師說的來做。”

對此,丁爸爸丁媽媽解釋說,這確實是他們的真心話,也是他們這麼多年來的真實做法,“我們是教育外行,而且只帶過兩個孩子,但老師是專業出身,而且教過幾百上千個學生,經驗肯定比我們豐富。專業的事情就充分信任專業的人,我們就負責做好支持和配合。”

在老師們看來,這對父母身上最值得點讚的不是他們對孩子學習的幫助,而是帶孩子的理念和心態,“不用家長權威去壓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這些纔是值得更多家長去學習和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