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罹焦慮症 醫揭「7大症狀」:會假裝是身體病
▲陳奕迅自揭罹患焦慮症,引發關注。(圖/廿一克有限公司提供)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歌手陳奕迅自揭罹患焦慮症,爲了演出,不敢停藥,引發關注。對此,醫師指出,焦慮會以各種方式向身體發出訊號,會「假裝是身體病」,像是「肌肉緊繃、睡不好、頭暈、手腳冰冷、頻尿、心悸、胃痛」,若只治身體、不處理情緒源頭,問題會反覆出現。
陳奕迅5日於澳門銀河綜藝館舉行演唱會紀錄電影首映,紀錄片橫跨7年、全球180多場巡演,他坦言常常害怕做得不夠好、說錯話,有時會迷失,紀錄片更爆出他早於杭州站開始,出現精神問題, 確診「焦慮症」。他更透露,也試過停藥,但無法控制一些莫名而來的緊張,所以還是決定巡演停了,才停藥。
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焦慮不是你太脆弱,是大腦誤判風險」,很多焦慮症患者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太玻璃心,但其實焦慮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大腦的誤判。
他表示,焦慮症常是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加上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濃度不足,導致情緒放大、難以冷靜,「小事也像大事」,長期下來就成了慢性焦慮,舉例來說,有些人光是搭捷運、要開會就會焦慮到胃痛、冒冷汗,明明事件沒有真正風險,大腦卻像誤觸警報器,讓人陷入無法安定的反應中。
焦慮會「假裝是身體病」,包括心悸、胃痛、頻尿、失眠都有可能。楊聰財說,很多人會因爲心悸、胸悶、腸胃不適跑去做檢查,但所有數據都正常,反而被醫師告知可能是焦慮症狀。
楊聰財表示,焦慮會以各種方式向身體發出訊號,像是肌肉緊繃、睡不好、頭暈、手腳冰冷、頻尿,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要做認知行爲治療(CBT)、自律神經訓練,訓練改變焦慮思考迴路,還有正念呼吸、肌肉放鬆、規律運動,日常也要建立飲食、睡眠、散步等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