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琳已隨隊到達新加坡,14歲小將趙仁杰首次亮相,是她的新弟子

去年的巴黎奧運會上,練俊傑與楊昊在男雙十米臺一躍奪金,而媒體鏡頭卻迅速切到了看臺上的教練陳若琳。

那一刻,很多人意識到:昔日的“奧運五金王”,如今已經變成了“冠軍教練”。

她不再親自跳進水裡,卻依舊是那道最穩定的身影。

只是,這份穩定,是從小吃盡了多少苦、頂過了多少壓才換來的。

最近,加坡跳水世錦賽還沒正式開場,現場觀衆席的氛圍倒像是提前開啓了“嗨點”。

選手名單還沒全部唸完,就有眼尖的媒體對準了一個肩背巨型包裹、神情鎮定的小男孩——14歲的趙仁杰。

雖然個頭還沒完全“拔高”,但趙仁杰身上的標配早就寫明瞭身份:陳若琳的親傳弟子。

這八個字一出,彷彿就帶上了預設金牌的buff。

畢竟,能被奧運五金王親自帶出來,不說橫掃獎牌榜,起碼也不是“普通新秀”可以歸類的角色。

他身前的陳若琳一身運動裝打扮,默默跟在隊伍末端,看上去像是個“拖隊行李”的教練員。

但大家都知道,那份“淡定”不是裝的,是從奧運跳臺上硬生生跳下來的沉穩。

雖然她現在不跳水了,但誰看不出來,只要隊員一入水,她的眼神立馬切換到“世界冠軍觀察模式”。

乾淨的入水、乾脆的動作,比分一出,她哪怕不說話,眉梢眼角也有答案。

她不是看比賽,是在“算成績”。

不過,這個“冠軍教練”,其實出身一點都不“天選”。

生在江蘇普通工人家庭,3歲那年父母離婚,哥哥跟母親遠走加拿大,她則被親人“隔代撫養”。

四歲半便被送進體校,結果剛泡幾天水就被跳水教練看上——說這孩子四肢長、氣質穩,正適合幹跳水這行。

就這樣,一頭扎進水裡,一跳就是十九年。

要論她最讓人服氣的點,絕不是站上領獎臺時的英姿,而是在日復一日訓練裡磨出來的“硬撐能力”。

練跳水的孩子大多“吃得苦中苦”,但她的“苦法”堪稱升級版。

控制體重到了極致的她,一度靠“一天一餐”撐下集訓期,連體院的老師都忍不住說這孩子真能剋制。

當時訓練任務強度堪比特種兵,有一回她右肘脫臼,本該休養一個月以上,但她兩週不到就拆了石膏繼續練。

別說外人,連奶奶都心疼地勸她放棄,但她只是拎起毛巾又站回跳臺:疼也要練。

更離譜的是,在一次賽前意外撞傷之後,她頂着沒完全恢復的狀態上場,還真跳出了第四名。

這事在隊裡傳了好久,很多教練都感嘆:這孩子不是“能吃苦”,是“苦都認得她”。

陳若琳不是靠一朝成名,而是憑着一項項賽事、一次次動作、一個個傷口,慢慢熬出屬於自己的位置。

她的職業生涯就是一連串“冠軍+冠軍+冠軍”的公式,中間幾乎沒有失手的空隙。

14歲時,她配合賈童拿下女雙十米臺冠軍,當時就被媒體打上“天才少女”的標籤。

結果這位“天才”在北京奧運會一舉包攬雙人、單人項目金牌,直接跳成了“國寶”。

而所謂“伏明霞第二”的稱呼,也不光是因爲她年紀輕,而是那種下水時連水花都小得讓裁判不敢眨眼的穩定感。

又一輪奧運“倫敦站”,她與汪皓再次攜手站上最高領獎臺,完成蟬聯壯舉。

四年後在“里約站”,她聯手劉蕙瑕輕鬆取回女雙10米臺金牌,達成了自己的“奧運五金王”。

有意思的是,旁人只看到她賽場上“極致”的冷靜,卻沒看到她晚上睡覺也在演練動作的細節。

是的,她真的是連夢裡都在訓練。

隊友回憶,她做夢會翻身、擡腿、蹬牀板,還時不時“啪”一下拍醒自己。

很多運動員靠比賽找狀態,她是靠夢中自檢,靠硬記硬練磨出來的“肌肉記憶”。

哪怕外界喧囂、輿論翻涌、對手升級,她在比賽中永遠沒有“翻車現場”。

別人站上跳臺的時候心跳加速、瞳孔震顫,她動作乾淨、轉體利落、入水無聲,然後走下跳臺,表情沒變、成績表已經炸了。

而這份從容,並不是靠嘴說出來的,是一次次傷病來襲後自己咬牙克服下的冷靜。

尤其是在里約奧運,她明知道自己的頸椎已經出了問題,醫生的話擺得明明白白:再跳下去,後果不是“輸比賽”,是“可能癱瘓”。

她不跳,沒人說她軟。

可她選擇跳,是因爲她覺得國家隊不能臨時換人,動作沒時間磨合,風險不能交給新人。

於是,她站了上去,一跳定金。

她的那次動作,看起來毫無波瀾,其實是在賭自己的運動生命。

那場比賽,她贏得不僅是金牌,更是最後一次爲跳水站臺的資格。

結束後,她悄悄一個人躲進房間哭了一個小時,那不是情緒崩潰,是一種“徹底卸下”的釋放。

里約奪冠之後,24歲的陳若琳發出退役聲明,媒體一邊驚訝她年紀輕輕就掛靴,一邊也理解這是個不得不止步的決定。

真正意外的,其實是觀衆,大家都以爲她還會堅持到東京,繼續爲中國隊穩定發揮再添一筆。

但她選擇在巔峰結束,爲的是不讓觀衆看到一個“勉強上場”的陳若琳。

她從不戀戰,也從不念舊,只在該出手的時候穩準狠,該離場的時候乾脆利落。

這樣的運動員,放在任何時代都算一塊寶。

退役之後的她沒有徹底告別跳水,沒多久就重新回到國家隊,成爲全紅嬋、練俊傑等人的主教練。

過去是自己跳水,如今是教別人跳水。

過去是她爲金牌拼命,現在是她替弟子掃清障礙。

2022年,她首次以主管教練身份帶隊出戰世界級賽事,全紅嬋、練俊傑等弟子包攬4金1銀。

3個月後,又在世界盃上拿下2金1銀,被稱爲“新人福將”。

奧運“巴黎站”練俊傑與楊昊摘金,而站在場邊的她,依舊穿着那身簡潔的教練服,只輕輕點了點頭。

她從“奧運五金王”變成“奧運冠軍制造機”,這中間沒有奇蹟,只有延續。

她身上有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那種不張揚、不抱怨、不動搖的韌性。

即使肩上扛着“郭晶晶接班人”“跳水夢之隊中流砥柱”的稱號,她也從不炒作,不爭搶,只低頭訓練。

而今她隨隊再次踏上世界賽場,帶着自己的新弟子趙仁杰,邁入下一個週期的起點。

一個從十米臺跳下五次換來五塊金牌的人,如今站在看臺上,看着別人往上跳。

結語

所以,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認識陳若琳,是在哪一跳嗎?

留言說說,屬於你心中的“冠軍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