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大將逝世後,蔣經國出言不遜,蔣介石怒斥:沒有他就沒有我

1961年3月16日是一個讓全國人民悲傷的日子,此時正值冷暖交替,開國大將陳賡因病去世的消息傳遍全國,引得無數人失聲痛哭,立馬停下手上工作趕回北京,送別開國功勳陳賡將軍。

周總理正在廣州忙工作,接到消息立馬乘坐飛機回北京,陳賡大將酒桌上最好的老朋友李克農上將得知此事怒摔酒杯,他失去了一個知己好友,剛跟他在自己小院吃過飯一同聊天養病的粟裕大將聞言痛哭流涕。

無數將領、軍民自發送別陳賡將軍,還有遠在臺灣老蔣爲他單獨開設靈堂,爲他送別,並在衆下屬面前爲他的離世落淚,他不是陳賡大將的至交好友,更不是家人,而是我黨的死對頭,國軍的主事人蔣介石。

一、老蔣怒斥長子蔣經國

或許遠在臺灣的其他人跟陳賡有情義,但卻不敢私設靈堂,明目張膽的送別老同學,可在老蔣的牽頭下,這件事可以擺在明面上,很多選擇國軍的老同學上前一一送別老友。

而跟陳賡沒有交集的蔣經國,見自己的父親因爲“敵人”陳賡的死亡而傷心落淚,害怕他因此傷了身體,上前勸他不要傷心並保重身體,安慰道:

誰知老蔣卻說出埋藏心底的秘密,怒斥兒子:“你給我閃開,沒有他陳賡就沒有現在的我!”蔣經國聽聞震驚無比,老蔣和陳賡大將到底有何淵源?

1925年10月的一天,東征戰場上戰況異常激烈,可戰局很快就扭轉了,在炮火轟鳴聲下,一人正在奮力躲避炮彈轟炸,離近一看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

一個年輕士兵揹着蔣介石躲避槍林彈雨的轟炸,他們剛剛打了敗仗,正在被大軍閥陳炯明的部隊追殺,艱難求生,這場景發生在第二次東征伐陳的戰場上。

老蔣戰前沒有偵察好敵情,沒有做好詳細的戰略部署,直接帶領麾下的第三師團進行東征,最後整支部隊掉入了敵人的包圍圈中,在敵人的猛攻之下,第三師團的戰士們死傷慘重。

蔣介石發現自己中了圈套,立馬帶領部隊嘗試突圍,可敵人好像未卜先知,總是能在關鍵時刻截住第三師團,多次突圍無果,蔣介石已經摺騰得筋疲力盡,他既痛心又憤怒。

=他麾下的士兵有很多黃埔出身的精銳,很多國家棟梁之才死在了這場戰鬥中,身爲總指揮的蔣介石,只能眼睜睜看着黃埔的精銳死在他的面前,出發前他做夢都想活捉陳炯明,戰後他覺得對不起死去的學生和信任他的孫先生。

眼見突圍無果,自己也沒有力氣逃跑,就下令讓手下戰士們背水一戰,誰也不準撤退,誓與高地共存亡,看着無數東征軍將士死在他的面前只能無能狂怒,他恨不得自己拿起武器跟陳炯明真刀真槍地打一場,發泄心中的憤怒。

此時的蔣介石抱着跟第三軍團的戰士們共存亡的想法四戰不退,蔣某人不會後退更不可能投降,寧願戰死在東征戰場上,也不願投降你陳炯明,更不會被你活捉肆意侮辱。

這時他身後突然出現一位年輕士兵,他勸蔣介石要以大局爲重,不要因爲一場失敗就破罐子破摔,畢竟從當前局勢來看,繼續拼下去敗的肯定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就是部隊後撤保持有生力量,之後捲土重來。

可此時的老蔣早已身心俱疲,就想着死守高地,跟敵人來場轟轟烈烈的大決戰,年輕士兵見狀不顧他的反對,一把將其背在背上,然後指揮着部隊後撤,穿梭在滿目瘡痍的戰場上。

他們不管白天黑夜地拼命逃,最終跑了幾天終於撤退到河邊,找到岸邊的船隻,一行人才順利逃出生天,這位有勇有謀的士兵就是黃埔精英陳賡,這是兩人第一次相識。

黃埔軍校這座將帥搖籃,也在同年建造完畢,當時兩黨都不是正統,都得層層推薦纔可以加入黃埔軍校,陳賡入黨時間非常早,1922年就已經大學畢業,在學校裡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賡的入學測試還是老蔣親自面試的,面試中陳賡回答得非常流利順暢,當時就引起對方的欣賞,可以說兩人非常有緣分,東征結束後,多層關係疊加下,陳賡成了隨時可以出入老蔣府邸的人,這一戰後他也憑藉對老蔣介石有救命之恩,升任參謀。

可隨着孫先生去世,蔣介石多次向他拋去橄欖枝,並許諾高位,可他依舊不爲所動,之後國共兩黨多次產生摩擦,兩個關係非常好的師生從蔣介石背叛革命信仰和三民主義的那一刻,徹底走向了對立面。

二、多次從鬼門關前過

老蔣打心底裡恨不起陳賡,這才造就了陳賡被國民黨抓住後,在一幫黃埔同學求情的情況下,老蔣念在舊情和對方的好人緣的情況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他放掉了,他也是我軍將領中唯一一個能從南京逃出來的人。

可正是這次被捕,他還是遭受到嚴刑拷打,老蔣非常欣賞他的才能,正是這次嚴刑拷打中的電刑給他的身體留下了非常嚴重的身體隱患,從南京逃出去之後他沒有直接上前線,而是派往紅軍學校教學生。

時間剛過了一年,蔣介石大軍步步緊逼,紅軍被迫長征,尋找新的抗日根據地,二萬五千里長徵非常辛苦,吃不飽是常態,他們沒有休息時間,只能不停地趕往陝北地區,長途跋涉再次在他身上留下隱患。

他突然發病是很多老友無法想象的事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風趣幽默,爲人樂觀,身體更是非常好,冬天還能洗個涼水澡,劉帥得知自己曾經的老部下,麾下386旅旅長突然離世痛心不已。

建國後陳賡大將就因爲心臟原因飽受折磨,可哈軍工的建造迫在眉睫,他四處“挖人、挖老師、找高級人才”勞心勞力,一次在家突發心梗兒子見狀被嚇哭,哭聲驚擾門外的警衛員,幸好醫務人員及時搶救,才讓他從鬼門關前轉了一圈。

第二次心梗是他受命前往蘇聯進行國事訪問回來後,因爲要整理本次出訪蘇聯的文件材料,他開始忙工作忙不停,積勞成疾心梗復發,幸好搶救及時,最後住院時醫生查出他心臟有問題,要他靜養,並將此事上報黨中央,最後彭總出面解除他的職務,並把他禁足讓他靜養。

可那年的冬天格外冷,陳賡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有些受不了,出門需要捂得嚴嚴實實,考慮到環境,黨中央安排他前往上海療養,可無數老朋友得知一向好人緣的陳賡來了上海,成羣結隊來看望他。

本想靜養的陳賡被迫迎接朋友,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一次次接待,讓他疲憊不堪,可他不忍心破壞眼前的場景,一次次強撐精神迎接來的客人,儘管妻子傅涯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們盡全力抵擋來人的熱情,但沒什麼效果,心臟不好的病人要注意自身情緒,更要好好休息靜養。

三、致命的回憶錄

可他在上海一點也閒不下來,他還會去粟裕家做客,兩位開國大將交集不多,但早已神交已久,一日陳賡將軍得知要寫回憶錄,可黨中央瞞着他不要寫,因爲一個人說漏嘴還是讓他知道了。

陳賡想要站好這最後一班崗,堅持寫完回憶錄,起初由文員代筆,可他總覺得沒有自己寫得更加真實,更有味道,最後他瞞着妻子自己寫回憶錄。

每每回憶到戰場上的激烈打鬥,都是對他心臟的傷害,這些疲勞積攢起來是致命的,最終陳賡將軍第三次心梗發作,醫生盡全力搶救,但還是沒能挽救陳賡將軍的性命。

結語

臨死前他還關心國家和人民,他奮戰在抗戰一線,不怕苦不怕累,建國後從沒利用職權搞特殊,他纔是官員們的榜樣,致敬開國大將陳賡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