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萌魷魚公車站現身屏東臺17線 廢棄水管變身枋寮新地標

屏東縣臺17線枋寮鄉臨海路二段文明公車站變身魷魚造型,相當吸睛。(羅琦文攝)

屏東縣臺17線枋寮鄉臨海路二段文明公車站變身魷魚造型,相當吸睛。(羅琦文攝)

屏東縣臺17線近日出現一座可愛的魷魚造型藝術公車站,藝術創作者林煒倫與廖義孝表示,這是去年大莊社區發起社區藝術再造活動的延續,以最具枋寮地方特色的養殖業水管創作大型魷魚造型公車站,讓旅客一看到就想到枋寮的農漁特產。

屏東縣臺17線枋寮鄉臨海路二段文明公車站有南下與北下兩座,北上車站變身魷魚造型,南下車站未經改造。(羅琦文攝)

藝術創作者林煒倫與廖義孝去年8月在枋寮鄉大莊社區發起社區藝術再造活動,以社區特色水管爲材料,帶領小朋友創作老人家記憶中已消失的扁蟹,把廢棄水管變成充滿創意的裝置藝術。

藝術公車站計劃主持人林煒倫說,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注意到這個活動,適逢文化處有藝術公車站計劃,聯繫到他之後,今年3月開始進行公車改造行動。

枋寮鄉養殖業發達,海邊道路遍佈水管,成爲地方特色,水管牆更是特殊的打卡景點。(羅琦文攝)

建興國小老師、前枋寮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廖義孝表示,衆所周知枋寮鄉養殖業發達,水管牆更是特殊的打卡景點,因此魷魚車站材料主要就是養殖業水管,展現枋寮鄉地方特色,選擇臺17線枋寮鄉臨海路二段北上的文明公車站。

廖義孝笑稱,造型起源於他初到枋寮時,當地朋友熱情招特美食小卷,原本發想是要創作小卷,但是發現會變成中卷,最後因爲考量設計的穩固性,使用較大的大管,做出來變成一隻魷魚。

廖義孝說,他以前的創作大多是鐵工,對PVC塑膠管材料較陌生,從5月開始設計,內部是鐵架,外部再烘烤水管達到要求的造型,嘗試各種工法,也請來水管師傅協助,到8月施工完成,馬上就遇到楊柳颱風,也平安通過颱風考驗。

林煒倫表示,這個魷魚公車站可以讓大家看到,藝術創作沒有媒材的限制,只要有想法、有創意,都可以成爲藝術品;廖義孝則說,以前有人使用PVC塑膠水管創作工業風藝術品,但是動物造型公共藝術可能是臺灣第一座,可以讓過往的行人或是搭車的旅客看到,就能想到枋寮的養殖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