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慢跑好處、技巧、適合族羣 最完整攻略一次看!

超慢跑是近年來討論度非常高的有氧運動,執行起來簡單又對身體不造成過度負擔。(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超慢跑是一項執行起來簡單、又對身體不造成過度負擔的運動。究竟超慢跑的好處有哪些?姿勢怎麼樣才正確?減重效果如何?適合哪些族羣?最完整攻略一次看。

超慢跑顧名思義就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行跑步,屬於一種心肺功能訓練。臺灣大學醫學系復健科教授、醫師王亭貴表示,超慢跑與一般慢跑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兩腳離開地面的距離非常短,擡起來後馬上就下來,因此對膝蓋的承受力少了很多,只要操作得宜,就可達成鍛鍊心臟力量的目的。

家醫科醫師林思妤整理超慢跑4大好處如下:

1、增加熱量消耗: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比起走路可多消耗2倍的熱量。

2、增強心肺功能:超慢跑具降低血壓、血糖、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以及降低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優點。

3、預防肌少症:持續長期的超慢跑能增加肌肉體積、減少內臟脂肪。

4、促進運動表現:正確執行超慢跑,除了能夠減少體重,還能增進其它有氧運動的表現。

另外,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提到,超慢跑時心率約爲最大心率的60~80%,接近zone 2訓練的心率區間,它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提升有氧系統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因此有利於燃燒脂肪、改善代謝狀況。

延伸閱讀:Zone 2訓練是什麼?好處、運動類型、心率算法一次瞭解

醫師魏士航指出,超慢跑應維持自然舒服的跑步姿勢,小步伐和高步頻的進行,過程中則保持不酸、不痛、不硬、不喘的原則。並注意以下4要點:

1、跑步時輕鬆看着前方。

2、前腳掌先着地,腳後跟再落地,不要只用腳掌或是踮腳跑。

3、跑步時膝蓋微彎曲,保持彈性,避免膝蓋承受太大壓力。

4、維持小步伐的「輕量落地」原則。

體適能教練徐棟英分享,一名45歲遊覽車司機,原本體重104公斤,透過每天超慢跑1~2小時,再搭配168斷食法,用3個月的時間成功瘦下29公斤,血壓也隨之下降、糖化血色素更從6.9降到4.8。且後來他繼續堅持超慢跑,體重甚至從75公斤再下降至72公斤。

徐棟英補充,超慢跑屬於低強度運動,若以健康需求爲出發,建議周頻次3~5天即可,運動時間爲30~60分鐘;但若以減重爲目標,就可能要拉長到90~120分鐘,成效纔會更顯著。假設跑的時間較少,只有30分鐘,那麼其實每天跑也沒問題。

醫師魏士航表示,超慢跑適合的年齡幾乎沒有限制,基本上3歲到93歲都能上手。尤其對以下許多族羣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

1、想增加減重成效者。

2、想開始運動,改善肌肉量過少問題者

3、想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者。

4、容易肌肉痠痛、無法根治者。

5、跑步初學者、運動新手、缺乏運動習慣、年長者。

醫師魏士航提醒,若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病情未控制且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運動(超慢跑)前應接受專業醫療的篩檢跟評估。就算平時有運動習慣,但有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心雜音、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也不適合在未接收醫療評估前進行運動。另外,若有胃食道逆流、足底筋膜炎、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也不適合超慢跑。

1、超慢跑節拍器如何設定?

家醫科醫師李唐越表示,節拍器應設定在180bpm,並跟着此節奏跑動,有助於穩定步伐,保持規律的呼吸節奏和心率。而180bpm是來自於美國運動生理學博士丹尼爾在1984年所做的研究,他發現維持這樣的步頻,可減少腳落地時造成的衝擊,從而提高動作效率、節省體能,讓人輕鬆自然的跑下去。

2、超慢跑前如何暖身?

健科醫師王思恆建議,在執行超慢跑前,可先做5組的「靠牆深蹲」讓身體暖起來,接着再進行30分鐘的超慢跑,如此就能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是非常推薦的訓練組合。

3、超慢跑有缺點嗎?

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提及,超慢跑有2大缺點,其一是強度太低,比較適合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不適合一般人當作長期運動的選擇;另一則是較單調無趣,導致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不過,他認爲超慢跑仍有其好處,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也不需要特別的裝備,隨時隨地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能進行。若能把超慢跑當作開始養成運動習慣的契機,至少比完全不運動來得好。

資料來源:王亭貴醫師、林思妤醫師、魏士航醫師、李唐越醫師、王思恆醫師、程威銘醫師、徐棟英體適能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