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上海,重慶衝成消費第一城
樂天巴蜀,消費之都。
文 | 華商韜略 大南
2020年逆襲廣州、2022年甩開北京,2025年1-2月、第一季度及1-4月,連續三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上海,衝成消費第一城。
重慶人的消費力,爲什麼這麼強?
【01 重慶人的消費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作爲高頻詞被反覆提及32次,各地都將提振消費作爲“重頭戲”來抓。
一個重慶朋友說:消費,對重慶來說,不需要抓,因爲重慶人格外舍得消費。有錢要消費,沒錢也要消費,甚至還有句玩笑話:“重慶人即便分錢沒得,也要搞個鬧熱”。
作爲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黃金碼頭,重慶自古就是八方來客的聚集地,向西連接肥沃的四川盆地,向東通達廣闊的江漢平原,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獨特的生活觀念與消費文化。
這裡既有農耕文明的樸實,又有商賈人士的靈活,還帶着碼頭工人的豪爽以及“袍哥”的江湖義氣,最終融合成重慶人獨特的性格底色——樂觀豁達、熱愛生活、享受當下。
2024年統計顯示,重慶人把近70%的可支配收入都用在消費上。你可以調侃一個重慶人掙得不多,但絕不能說他“不懂吃、不會耍”。
如果要爲這種文化找到一個最佳縮影,那必然是火鍋。沸騰的紅油鍋裡各種食材在翻滾,熱氣蒸騰下,味蕾得到一場酣暢淋漓的享受,天大的煩惱都可以拋到九霄雲外。正如重慶人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兩頓。”
散落在山城街頭巷尾的3.7萬家火鍋店,就是3.7萬個社交場所和文化載體,見證着重慶人“活在當下”的人生哲學。當然,這些門店也帶動火鍋產業鏈每年創造3000億的產值,滋養了超過100萬人的生計。
2024年餐飲寒冬席捲全國,北京、上海的餐飲消費額分別出現-4.9%、-5.3%的下滑,但重慶人根本不理解什麼叫“餐飲寒冬”,其餐飲消費額在去年逆勢增長9.1%,斬獲2519.91億的好成績。
這就是重慶人對美食的執着,這種執着不僅體現在“吃喝”上,在“玩樂”方面也絲毫不含糊。重慶人碰面打招呼的口頭禪就是:出去耍撒,你要耍點啥子嘛?
即便週一到週五,重慶大街小巷都是烏央烏央的人,到了週末,更是如此。40度的高溫裡,重慶人一邊喊着熱慘了、烤焦了,到處都是“熟人”,一邊張羅着熟人“出來耍撒”,嬢嬢伯伯們則開起“水上麻將”,把消夏和娛樂完美結合。
這種“及時行樂”的態度,讓重慶的人均消費常年高居全國各省市前十。2025年二季度,重慶社零總額第一之後,其人均消費支出也衝到了中西部第一、全國第九,而這還是在它農村常住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底子下實現的。
【02 第一城的底氣】
當然,消費第一城,光靠強烈的消費意願還不夠,消費還必須有收入支撐,畢竟荷包變鼓了,消費纔有底氣,而這底氣的根基在於實打實的產業實力。
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提出著名的“邊際消費傾向”理論,用以描述消費背後的規律,簡單說就是:消費隨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速會低於收入增速。
核心也還是:要有收入。
重慶消費出列的背後,是重慶人的收入也在增長。
網絡上喜歡將重慶命名爲“火鍋之都”“8D魔幻之城”,但其實它還有一個重要的隱藏身份——硬核製造之都。
全國41種工業大類,重慶就有39種;31種製造大類,重慶更是一個不落。
像筆記本電腦產業,自2014年起,重慶就已成爲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成基地,如今全球每3檯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是“重慶造”,最高年產量一度達到9385.29萬臺,說是“筆電之都”完全不爲過;還有摩托車產業,2024年產量657.4萬輛,全國出口前十的品牌裡,重慶企業就佔了5個,牢牢掌控着半壁江山。
分佈在長江和嘉陵江兩岸的工業園裡,還藏着不少“產業高手”:功率半導體晶圓產能躋身全國第三、液晶顯示屏年產量達3.92億片、渝北區的手機產量更是佔到全球1/20……個個都是行業翹楚。
但要論重慶工業最耀眼的“明星”,當屬汽車產業。2024上半年,重慶憑藉121.4萬輛汽車產量,登頂全國“汽車第一城”,全年產量則高達254.01萬,超越汽車產業的老牌王者廣州,僅次於深圳。
重慶的汽車產業版圖,如今已擴張到年產值近6000億的規模,是全國最大的汽車產業集羣之一。
2025年7月27日,隨着中國長安汽車集團這艘“央企航母”正式落戶,重慶和一汽總部長春、東風總部武漢,並列爲擁有汽車央企的三巨頭之一,更鞏固了“汽車之都”這一塊金字招牌。
如果把視角放在新能源汽車上,重慶的成績更不可小覷。2024年1-6月,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9.1萬輛,同比增長1.5倍,增速位列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市第一。2024全年其新能源汽車產量更是飆升至95.32萬輛,同比增長90.5%,大幅領先全國均值近60個百分點。
貢獻出這一亮眼業績的,有月銷過萬輛的阿維塔,累計銷量破50萬輛的長安深藍。身爲民企的賽力斯更是從39年前一家生產彈簧的小廠,搖身變成年銷超42萬臺的新能源領跑車企。
▲來源:賽力斯汽車官網
它與華爲合作的問界系列,累計銷量破70萬臺,成爲唯一殺入50萬級豪車銷量榜前十的國產自主品牌,問界M9在2024年更是以15萬輛的年度交付量刷新了50萬以上豪車市場的銷售紀錄,爲重慶汽車產業又斬獲了一個“第一名”。
圍繞賽力斯兩江新區的超級工廠,華爲、寧德時代、拓普集團等200多家核心配套企業扎堆聚集,帶動上下游約15萬人就業。單是賽力斯一家企業就提供了1.8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6000多個高薪研發崗位。
在汽車產業的領軍下,重慶製造業增加值在2024年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5.6%,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升級的紅利直接反映在收入上。2025年上半年,重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全國第11位上升至第9位,除了四大一線和沿海強省,內陸地區屬重慶排位最高。
雄厚的產業基礎,爲重慶人的錢袋子打下了厚實的底子。
不過重慶人敢消費的底氣,除了收入的支撐,也還有其他助力,尤其是重慶的住房價格一直相對偏低,這讓居民有了更多錢去消費。
2025年7月,重慶二手房掛牌均價約9200元/㎡,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平均租金每月30.39元/㎡,約爲北京的三分之一,無論買房還是租房,壓力都遠小於一線城市乃至部分二線城市。
【03 激活消費“三支箭”】
重慶衝成消費第一城,政府對消費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首先是對消費場景的發展與創新打造。
1942年,美國學者費正清乘坐飛機俯瞰重慶時曾感慨:“這裡不適合人類居住,連塊平地都沒有,在城裡往來要像山羊一樣忽上忽下。”
重慶可利用的平原僅佔2.39%,這種層巒疊嶂的地形,導致大型商業體的落地空間受限,從而使得潮流品牌的入駐時間平均比成都滯後3年左右。
但重慶不“認命”,不能像平原城市那樣橫向鋪展,就乾脆“立起來”縱向發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
從2012年開始,重慶逐步將“江崖街洞天”的地貌轉化爲特色優勢:沿着濱江步道、懸崖峭壁、梯坎街巷、防空洞穴直至百米高空,持續打造特色消費場景,開闢新消費、新玩法。
於是重慶有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魔幻景觀:輕軌從居民樓穿過、商場入口開在屋頂上、軌道交通變成了“過山車”,這座立體城市渾身上下都有股“賽博朋克式”的時尚感。
當外地遊客爲重慶的各種神奇地形感到驚歎的時候,重慶人可能想的是“這地方可以搞個什麼樣的新耍式”。
這就是重慶政府激活消費的“第一支箭”。在空間上做文章,挖掘出豐富的消費場景。當有足夠特色的場景讓人們“玩起來”“逛起來”,消費自然也會“漲起來”。
重慶人不僅把城市“立起來”發展,還把時間“拉長了”用。
初到重慶的江浙滬遊客,常會發出一聲感嘆:“這裡的人都不需要睡覺嗎?”
事實上,這座城市夜生活的基因,早在數百年前已經刻在了記憶裡。明清時期,碼頭工人習慣在傍晚卸貨後聚餐飲酒;民國年間,朝天門的夜市燈火通明直至拂曉,這種景象被收錄進了當時的“巴渝十二景”中。
對重慶人來說,太陽下山了,是工作的結束,但生活纔剛開始。
2020年,重慶政府則順勢將“夜經濟”升級爲城市戰略,打造“不夜重慶生活節”,此後每年組織實施200多場主題活動點亮全城。
今天的重慶,凌晨三點的火鍋店照樣人聲鼎沸,24小時營業的奶茶店、健身房隨處可見,它們構成政府刺激消費的“第二支箭”:通過“夜經濟”拉長消費時間。
2024年數據顯示,重慶1.62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夜間消費就佔了60%,可見“這一箭”的作用有多大。
空間延伸了,時間拉長了,重慶激活消費還有“第三支箭”,打造文旅IP吸引外地遊客,拓寬消費人羣。
日常消費場景裡,本地居民構成了基本盤,每逢節假日,遊客的大量涌入則創造出一波波消費高峰。
爲了照顧好外地人來耍來消費,重慶一邊努力讓自己網紅、長紅,持續吸引全球遊客,一邊努力用相對逼仄的空間承載更多遊客的更好體驗。爲此,重慶政府每逢節假日還倡導“把景點讓給遊客”“把交通讓給遊客”,形成了“重慶人騰空重慶”給遊客的有趣現象。
隨着李子壩輕軌穿樓、無人機燈光秀、洪崖洞夜景、榮昌滷鵝等現象級IP的爆火,重慶的遊客接待量屢創新高。2025年五一期間,重慶接待遊客1858.31萬人次,同比增長10.4%,榮昌區更是暴漲168.2%,遊客總花費達151.71億元,同比增長16.3%。
重慶人用智慧證明:所謂地形劣勢,不過是還沒被開發的特色。
費正清要是看見今時今日的重慶——這座既是中國人口最多、又登頂消費榜首的超級都市,想必他會給這片神奇土地一個全新的評價。
城市如人,各有特色。重慶,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呢?
既有現代工業文明的硬實力,又有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既流淌着賽博朋克的科技感,又散發着碼頭江湖的爽朗豪氣。
重慶——既很巴適,也能雄起。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