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諷拉滿,好絕好喜歡

誰還沒看《喜人奇妙夜》裡面這個《小品的世界》!終於有讓我精神爲之一振的東西了,雖然只有20分鐘不到,但這20分鐘我從昨天到今天已經看了好幾遍了,我好像快要會背了。

呂嚴身邊沒有了土豆,但呂嚴還是很好笑,而且他竟然還是這個作品的編劇之一。

(估計會有人問《喜人奇妙夜》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什麼關係。馬東官方回答:“米未喜劇戰略上的內容產品,不是換了平臺做同一個節目,而是在兩個不同的平臺各自生產了一個內容。”)(庸俗地說就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愛奇藝播,《喜人奇妙夜》在騰訊播。)

自從米未開始開發喜劇節目,我們就知道了什麼叫素描喜劇(sketch喜劇),但素描喜劇常常會被理解成“小品”。而《小品的世界》就是用素描喜劇致敬了小品。

呂嚴新夥伴是經常上各類喜劇節目的何歡、話劇演員鄧帥,三個人一起叫“量子力學”。簡單概括這個作品是:這回小品裡的人物覺醒了。

“虛擬人物覺醒”的故事很常見,《小品的世界》開頭就用幾個笑點直接提示了這種世界觀。連“致敬春晚小品”聽起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創意。

讓我着迷的是作品中流淌着的獨特氣場。從小浸泡在晚會小品裡把每個小品都盤包漿了才能提煉出這種吐槽點。一般大家形容晚會小品陳詞濫調就一句“咱們一起包餃子”,而《小品的世界》裡呂嚴充分發揮自己那種樸素又一針見血的吐槽概括了晚會小品的諸多“習以爲常的荒誕”。

莫名其妙的空耳梗,真的很小品。

“2024年了哪兒還能分房子啊”和“家裡有座機不奇怪嗎” 這種點也特別戳我。晚會小品似乎永遠停留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那個人人有單位家家用座機的年代。

呂嚴說“總覺得我爸會在哪裡出現”之後何歡以一種極其經典的小品方式從觀衆席裡念打油詩出場,這就“炸場”了。

如果何歡直接出來,觀衆肯定會覺得好煩,甚至是“油膩”。但在有這個劇情設定和呂嚴的吐槽之後,何歡原本看上去的“陳舊乏味套路”的表現卻正中觀衆下懷,看出了高潮:對對對就是這個味兒,再來點再來點!

之後每一個“無聊的晚會小品俗套梗”,呂嚴都會搶在觀衆前面吐槽,無聊就不再是寡才的無聊,而是設計好的重現和解構。

(△“總結成四六八句的打油詩”我直拍大腿,快去看那段才知道這個總結冒出來的時候多拷問靈魂!)

呂嚴真是天選的吐槽人,他一皺眉一撇嘴都是極致的吐槽。

無論是晚會小品還是現在新一代的喜劇創作,其實都有一個“如何處理煽情”“是否要上升到高度”的問題。《小品的世界》則用“套路煽情”和“嘲諷套路”的反覆出現,用創作者的自我嘲諷一次次去審視和重構“煽情”和“高度”。

“爸爸”和“媽媽”在傳統的晚會小品套路里進展吵架、離婚、正能量的時候,每一步呂嚴都在吐槽其情感之生硬,直到——“我一個沒留神這就要包餃子了是吧!”

尤其精彩的是呂嚴說出口的吐槽比觀衆心裡想到的那些更精準更獨特。

(△不失爲一種幸福啊!)

用舞臺呈現生活,是有一種不寫實的道具體系,在長久的觀看中觀衆早已已經適應了很多舞臺邏輯,而這種舞臺和生活的差異被呂嚴重新挑出來,變成人物發現世界虛假的線索,就很妙。

更妙的是這個作品的笑點是一直在跳的,觀衆剛開始進入一個思路又會被帶出去。使勁“虛擬人物覺醒”的時候,忽然又來了個現實吐槽。

(△請注意這裡還有個知識點是,長期以來晚會小品是可以調侃男足的。蔡明郭達就使用過這種笑料。)

總之,有了這麼多複雜的語境,春晚經典人物的出現纔會真正好笑——單純的模仿已經無法令人發笑,在“人物懷疑小品的世界”這個設定裡,賣力的模仿才能化腐朽爲神奇。

(還沒看《小品的世界》的朋友們先去看吧看完回來再接着讀。)

我最喜歡的是結尾三分鐘內的表意反覆在遞進:“但是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這樣小品嗎”→“還蠻酷的”→媽媽再次擊垮爸爸→覺醒的兒子說“我在家已經很開心了”→“媽媽覺醒”。

這也是一個創作者來回的自我拷問。取悅觀衆,絞盡腦汁地取悅,取悅出套路,嘲諷自己的套路,努力昇華,昇華出新的套路,再去拷問套路。但一 次次創作是需要真心的。只是表演者必須對自己殘酷去讓觀衆看到真心。

笑料和重構不斷遞進的過程裡,是觀衆和創作者在相互下棋。《小品的世界》裡觀衆也在等待着“ 你還能給我什麼”,而整個作品確實始終都把觀衆當做一個棋逢對手的存在,每個小品梗都是迅速走一下立刻開始嘲諷,觀衆和作品之間是有默契的——其實我們都是在這些喜劇套路中長大的,而且我們快樂過。

順便說一下之前兩季“喜劇大賽”都能看出經典春晚小品和趙本山們對年輕喜劇人的影響。《進化論》裡就有本山梗,《德古拉和我》的排練花絮裡每個人都自動進入鄉村愛情氛圍。所以我覺得《小品的世界》能把小品重構成這樣一定帶着愛的。

這兩天總是忍不住看《小品的世界》,竟然生出一種的感動。

是啊我們長大了,時代也變了。小時候看了那些小品千百遍,嫌晚會小品煩了,當然,是煩的。可是它的確陪伴了我們,那些梗變成了我們生活我們語法中的一部分。年輕的喜劇人去解構老梗重新創造,但演繹中一定是生出了某種共鳴的——讓觀衆開心好難,但只能一次次去做。

(△一絲喜劇人的悲傷。)

在“量子力學”這個新的創作組合裡,何歡(小品演員)和鄧帥(話劇演員)都是一個職業做很久、履歷很長的“老演員”,但觀衆認知度一般,甚至可能,以一個殘忍的維度來說,他們是還沒有走到大衆心裡的人。

他們在駕輕就熟去完成套路去自我吐槽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呢?我想《小品的世界》凝結着三個演員自己的情感,是一種喜劇人的情書。

《小品的世界》也是我這次對“喜人”(這裡是雙關喲)的感覺。很多熟面孔,大家還在接着做,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嘗試,他們挺努力的,我笑的門檻變高了,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會看下去。

“又一輪”(張祐維閆佩倫)是標準的喜人老面孔,這次原拍檔又來了。回頭看他們在喜劇大賽一二季的“一輪遊”都還挺有特點的,雖然淘汰了,我卻一直記得他倆的表演風格和口音,還是很優秀的演員。

兩季“喜劇大賽”裡,他們雙雙變成最強綠葉,閆佩倫還拿了個“年度後援團寵”,生動演繹沒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員。

他們說自己的比賽心態也特別可愛,沒有什麼理想啊大詞啊,悲情啊,就說像打遊戲卡着了,總想看看後面什麼樣。

但,嘻嘻哈哈中,他們也說,這是一種“執念”。

這季《喜人奇妙夜》,感覺他們變強了。《斷片山》看似重複的橋段卻考驗表演,換兩個人肯定沒這麼好笑,最後還是個有點反轉意味的情節。

這個作品本身很好笑之餘,也符合他倆一次次闖關的精神。可能一個足夠好笑的東西都是投射了創作者心態的。

其他選手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能看出熟悉的那些部分,但他們也在做新作品。大鎖還是能很快抓住網絡梗再創造,“古希臘掌管××的神”,被大鎖的新組合“蔥薑蒜”做成了一個作品。

而喜劇 女演員的作品總是更有溫度和更細膩。

新面孔 王男演繹的《上班的她》是社畜的真實寫照。

莎全莎美的《年中大獎》可能創意不是那麼新,但是把一個社死梗演得很充分,最後是柔軟的。很難想象男領導和男下屬的故事最後可以這樣柔軟,只有兩個女演員可以自然而然演到這樣的結尾。

而且到了2024年再看素描喜劇,我就會想到,從素描喜劇開始,馬東已經給娛樂圈輸送很多人才了!

張弛去演張藝謀電影了(《滿江紅》)、史策演了熱門劇(《故鄉,別來無恙》)、張哲華參演的電影正在上(《來福大飯店》),呂嚴和土豆有了自己的小劇集《大王別慌張》,閆佩倫在裡面充分發揮自己特色演了個超級碎嘴的唐僧,他們都在從小作品走到更大作品。

所以看看小喜劇,還是會給人一種清新的可以等待的感覺。

從兩集喜劇大賽追到現在的《喜人奇妙夜》,總是發現,素描喜劇現在是讓我真正感覺到創作力的內容。

因爲素描喜劇短,卻需要創意和演技。

正是因爲體量小,至少可以用很新很新的人,至少比很多揹負了太多訴求的項目更輕盈靈活更在積極開採全新的靈感。它始終還有擠出創意和誠意的空間。它還是能看出來喜劇在傳承和發展着。

可能,素描喜劇,本就是模擬了“從內心出發”的創作過程,而非是市面上的大項目那樣:找個大IP,找個大明星。

小小素描喜劇,除了用創意讓觀衆高興,沒有別的辦法。雖然榨創意總是有高有低,但這不是還在榨嗎。

再推一下之前喜歡的喜劇作品

~更新的文章總是被大家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