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人喜歡的「親自然設計」住所風格 用5步驟輕鬆打造

▲親自然居家風格近期越來越受歡迎。(圖/AI製圖)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隨着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居家空間不再只是休息睡覺的地方,更承擔起情緒修復與心理安定的功能。近年來「親自然設計(Biophilic Design)」風潮慢慢興起,成爲居家與辦公空間設計的新趨勢。從社羣平臺上的綠意擺拍,到建築空間融入自然光與植栽,這股設計思潮不只是美觀,也是源自喜愛自然的人性基因。

▲Biophilic 一詞源於「生物bio」與「喜好philia」的結合。(圖/stocksnap、unsplash)

Biophilic 一詞源於「生物bio」與「喜好philia」的結合,意即「人天生渴望親近自然」。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代心理學與建築理論的交叉研究,強調人類在都市化進程中失去了與自然的連結,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而疫情期間許多人待在家裡的時間大幅拉長,這股意識到環境氛圍對情緒與生活品質的概念開始萌發,「讓家變得像森林」這句話,成爲一種實際需求。

親自然設計的核心精神是「在空間中引入自然元素,並讓人與自然互動。」它不只是裝飾性的放一盆綠植,而是從材質、光線、氣味到動線規劃,都圍繞着自然感展開,包括使用天然材質,如木頭、藤編、亞麻、石材等,以及強調自然光的導入,搭配自然色系,以及透過植物、流水聲、香氛營造五感自然經驗,甚至包含空氣流動。

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空間美感,也被研究證實能減緩壓力、改善睡眠品質,甚至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對長時間待在室內的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或年長者尤其有益。

怎麼開始親自然生活?建議可從5個步驟入門:從植物開始在書桌或窗邊擺上一兩盆好照顧的綠色植物,如虎尾蘭、龜背芋或蔓綠絨,不僅視覺放鬆,也能改善空氣品質。

換一盞「自然光感」的燈調整照明色溫與亮度,模擬白天光線變化,有助調節身體節律。

試着斷舍離「人工感」物件如塑膠傢俱、亮面飾品,改用原木、布料與手感陶器來替代。

選用自然素材的家居品像藤編椅、棉麻布簾、木製地墊等,從日用品就建立風格。

創造「一處自然角落」不論是陽臺、書桌邊或牀頭,只要能聚焦一點綠意與光線,就是情緒的避風港。

親自然設計之所以受到歡迎,並不單是因爲它「好看」,而是它對應到一種當代生活的深層渴望:想要慢一點、呼吸好一點、活得更像自己一點。當空間不只是功能性的使用場域,而是延伸自內在狀態的場景,家將會更有療愈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