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豪雨vs豪雨差在哪? 豪雨假、停班停課判斷一次看懂
▲這兩天一早出門就被「暴雨模式」淋到全身溼答答?不少網友哀號「這雨根本臺風等級」,社羣上「豪雨假」網路度飆高。(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文/網路溫度計
這兩天一早出門就被「暴雨模式」淋到全身溼答答?不少網友哀號「這雨根本臺風等級」,社羣上「豪雨假」網路度飆高。不過你知道嗎,其實臺灣根本沒有「豪雨假」這回事,但這波豪雨的規模,確實逼近「大豪雨」甚至「超大豪雨」等級!
雙北累積雨量破400毫米 網路討論飆破4萬筆
根據中央氣象署10月21日統計,截自15:56,雨量排行前幾名包括臺北市擎天崗409.5毫米、臺北市溪山裡405毫米,以及新北市五指山361毫米,顯示這波豪雨強度不容忽視。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發現,近三日(10/19~10/21 16:00)「豪雨」相關聲量已飆破43,564筆。
在雙北地區雨勢猛烈、累積雨量破400毫米之際,「爲什麼下這麼大卻沒放假」成爲網路熱門話題。從熱門關鍵字中可見,「豪雨特報」、「中央氣象署」、「溪水暴漲」、「停班」、「停課」、「放假」等字眼高頻出現,顯示網友焦點除了集中在雨勢本身,也延伸到政策與通勤衝擊。
▼豪雨近三日網路熱門關鍵字。(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大雨、豪雨、超大豪雨怎麼分?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標準,豪雨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有明確的數值門檻:
大雨:24小時超過80毫米,或1小時超過40毫米。
豪雨:24小時超過200毫米,或3小時超過100毫米。
大豪雨:24小時超過350毫米,或3小時超過200毫米。
超大豪雨:24小時超過500毫米。
這些數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它們會影響是否發佈警報,也可能成爲地方政府評估災情、決定是否停班停課的參考依據。
豪雨假存在嗎? 停班停課怎麼決定?
雙北地區雨勢猛烈、累積雨量破400毫米,但地方政府依舊沒有宣佈停班停課,讓不少民衆一早頂着暴雨通勤,心中滿滿問號:「這樣還不放假?」
但事實上,臺灣並沒有一條「雨量超過多少就一定放假」的硬性規定。根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所公佈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停班停課的宣佈權責在於各縣市首長。
當平均風力達7級、陣風10級以上,或降雨量達各地雨量參考基準,並且災情已經出現或有致災之虞時,地方政府就能依法宣佈停班停課。而除了風雨強度之外,像是道路淹水中斷、水電供應困難、地形條件等,也都可能成爲放假的依據。換句話說,放不放假不是看雨下多大,而是地方政府綜合災情來決定。
放不放假? 關鍵時間點一次看懂!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各縣市政府宣佈「停班停課」的時間,其實有明確規定。
全日或上午放假:原則上會在前一晚19:00到22:00公告,並於23:00前透過媒體播報。
半夜氣象惡化:最遲需在當日清晨4:30前完成決定,並於5:00前透過新聞媒體、政府官網及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停班停課專區對外公佈。
下午半日或晚間放假:必須在當日10:30前公告,並於11:00前透過媒體播報。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各縣市政府宣佈「停班停課」的時間,其實有明確規定。(圖/新北市府提供)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爲2025年10月19日至2025年10月21日 16:00。資料來源: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研究方法:《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羣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豪雨』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熱門關鍵字」(注1)作爲本分析依據。
*注1 熱門關鍵字: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次數越多,字詞越大;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網路溫度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