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盯上了加密賽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近日,渣打集團近日宣佈將通過其英國分行推出比特幣(XBT/USD)和以太幣(XET/USD)現貨交易服務,渣打據此成爲首家提供這一交易服務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該行將很快推出無本金交割遠期交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已有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國、紐約梅隆、瑞銀、渣打、德銀、匯豐、法巴、法興等11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在加密貨幣領域開展實質性佈局。

整體來看,華爾街大行的步伐最快。

6月,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宣佈推出名爲 JPMD 的類穩定幣代幣。據摩根大通官網介紹,JPMD只面向該行機構客戶,作爲一個在結算和支付場景中替代穩定幣的方案,但暫不面向零售客戶。對於JPMD與穩定幣的差異,摩根大通表示,JPMD具備穩定幣支持可編程、點對點交易的特性,但在利息支付和存款處理方式上有所不同,JPMD可計入客戶的銀行存款。

據環球網消息,本週花旗集團、摩根史丹利、美國銀行密集透露了對穩定幣的關注。其中,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 Jane Fraser和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Brian Moynihan均表示正在研究推出自有穩定幣。此前,美國銀行已加入摩根大通牽頭的穩定幣相關項目;摩根士丹利發言人則表示“正密切關注穩定幣”,但尚未決定是否啓動相關項目。此前,該行曾參與區塊鏈支付試驗,並與加密貨幣託管機構合作提供託管服務。

而紐約梅隆銀行目前爲Circle公司86%的儲備資金提供託管服務。

華爾街正在押注更加友好的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國會衆議院17日經表決通過三項有關穩定幣等加密數字貨幣的法案。其中,《天才法案》上月已在參議院獲批,有望很快成法。

歐洲大行方面,瑞銀、德銀、法巴、匯豐等巨頭也已進軍加密賽道。

去年11月,瑞銀成功試點稱爲“瑞銀數字現金(UBS DigitalCash)”的基於區塊鏈的跨境支付方案。據悉,試點完成了以美元、瑞士法郎、歐元和人民幣進行的跨境支付。此前,瑞銀還參與了開發基於瑞士法郎的央行數字貨幣(wCBDC)的相關項目。

2023年,法國興業銀行發行了基於歐元的穩定幣EUR CoinVertible(EURCV),並在今年6月官宣與Forge將聯合推出一款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今年5月,法國巴黎銀行旗下資管公司宣佈在Allfunds鏈上推出首隻原生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同時,不少國際大行已與中資機構締結了合作關係。

今年5月,匯豐在香港推出基於以代幣化存款的企業財資管理方案,螞蟻國際成爲首家客戶;6月,德意志銀行與螞蟻國際在德國慕尼黑達成戰略合作,將與螞蟻國際的場景金融部門合作,探索代幣化銀行存款、穩定幣等方案。

事實上,與德銀、匯豐合作的螞蟻國際近期已官宣佈局穩定幣。此前螞蟻國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將在香港《穩定幣條例》8月1日生效、相關通道開啓後儘快提交申請。

整體來看,國際大行正在成立更多平臺和子公司,以構建加密貨幣生態。例如,摩根大通通過旗下區塊鏈平臺“Kinexys”啓動JPMG的概念驗證;花旗旗下擁有花旗綜合數字資產平臺(CIDAP);法國興業銀行旗下擁有過專注於加密資產和區塊鏈領域的子公司SG–Forge;渣打集團分別通過其企業和投資銀行、渣打創投旗下Zodia Custody和Zodia Markets提供數字資產託管和交易服務,以及另一家旗下公司Libeara提供數字資產代幣化服務。

不過,部分歐洲大行對加密賽道仍有遲疑態度。儘管渣打銀行已“牽手”比特幣,但同在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在6月27日宣佈禁止客戶使用其銀行卡進行加密貨幣交易。

新加坡cobo公司在其週報中指出,穩定幣用戶行爲本身正侵蝕銀行業務核心。當更多企業客戶選擇長期持有 USDC、USDT用於供應鏈支付和流動資金管理,將削弱銀行的資金控制力,銀行流失了活期存款,也失去了參與結算流程的機會。Cobo認爲,銀行正在用“代幣化存款”尋求反擊。以花旗爲例,其路徑是在保留監管與賬戶體系的前提下,將存款資產轉化爲可編程鏈上資產,可以提升流動性、兼容性與客戶黏性,並藉此切入鏈上金融生態,主導合規穩定幣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