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領導與“蘇超”球迷座談
8月3日,“蘇超”第8輪,常州0:5客場大比分不敵鹽城。8輪下來,“一球未進,一場未贏”的常州隊,雖然一直在奮勇拼殺,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據“常州發佈”消息,8月4日下午,常州市政府組織了一場球迷座談會。來自不同領域的十位球迷代表面對面,敞開心扉,發表了他們對常州足球現狀的分析、對球隊建設的建議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熱切期盼。
電視畫面顯示,出席座談會的領導有常州市副市長蔣鵬舉、常州市政府秘書長周承濤等人。
藍之翼俱樂部成員許晨臣率先道出球迷初心。他回憶球迷自發組織遠征客場的故事,“首戰失利後仍有數十人趕赴南通,只爲讓球隊知道身後有人。”在他看來,常州亟需建立職業俱樂部平臺,讓球迷熱忱有更堅實的寄託。
橫林喜悅青訓機構負責人惲暉則將目光投向人才培養斷層。他指出,男足93/94、97/98年齡段球員基礎良好,但95/96及01-04年齡段人才斷檔制約發展。他呼籲打破唯技術測試的選拔模式,推動更多學校組建球隊形成競爭機制,讓實戰能力成爲選拔核心。“我們需要在天才中尋找天才。”惲暉強調了建立球探體系與球員數據庫的必要性。
武進企業家程棟樑用親子關係比喻道出支持邏輯:“孩子考試失利,父母豈能放棄?”目睹球員賽後含淚鞠躬的場景,他提議短期引進高水平球員緩解困境,長期則需構建本土造血體系。他建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規範化賽事運營,讓青訓與國際接軌。
常州市足協球迷工作部負責人甘亦農特別點贊常州球迷的“君子之風”。他描述客場大比分落後時,看臺響起的是“謝謝鹽城”而非抱怨。“足球振興絕非靠短期輸血。”這位退休的原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處長認爲,當務之急是打造常州市的足球管理中心,爲天賦少年搭建專業化成長通道。
寶菱重工工程師李青蘭因家人是江蘇銀行職工而關注“蘇超”成爲新晉球迷。“當我開始查閱球隊資料撰寫推文,意外發現無數球迷在評論區共鳴互動,足球的凝聚力讓我震撼。”她凝視着賽場上抽筋倒地的球員輕聲說:“年輕身軀承載的不僅是汗水,更是整座城市的期待。”同時她也坦言初爲球迷的憂慮:“球員揹負的壓力肉眼可見。”她提議組建心理輔導團隊,幫年輕球員卸下思想包袱。
常州市定向運動協會會長徐濤曾經是一名小學體育老師,因此他更關注足球在青少年羣體中的普及,“希望藉助‘蘇超’營造的濃厚氛圍,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在增強他們身體素質的同時,不斷提升足球人口的佔比,爲頂尖足球人才的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體育是最好的教育”,他還建議在中小學中配備專職的體育教練,不拘泥於足球,讓更多的孩子從小就能接受到更爲專業的體育訓練。
江蘇一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徐欽淦認爲,足球水平的整體提升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從長計議,關鍵在於進一步提升足球運動的全民參與度。他建議在全市範圍內,建設佈局更多的小微足球場地,“從玩耍開始,讓足球運動像乒乓球一樣,成爲更多市民的個人愛好,成爲大家茶餘飯後休閒消遣的運動”,提升了廣大市民的參與度,“那些在足球運動領域有天分的人才,自然會大浪淘沙,水落石出。”
江蘇天晟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員工孫延希望通過完善足球梯隊建設,給喜愛踢足球的孩子提供一個展現天分的環境,“哪些孩子是有天賦的,我們發現不了,只能通過這些比賽來發現這些優秀的孩子,然後把他們發掘出來,培養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才,讓他們更好地發展。”
常州瑞晟微電子有限公司員工魏亮同樣關注的是全社會足球氛圍的營造。他表示,在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青少年教育的大環境下,家長的注意力會更多聚焦在孩子的興趣愛好領域,要爲廣大青少年營造更好的足球運動氛圍,“讓孩子帶着父母,再讓父母帶動身邊的朋友更多關注並參與到足球運動中”,通過量變的積累,在常州形成全民關注足球的氛圍。
常州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員工朱映波身穿常州隊紅色球衣出席座談會,“無論之前支持哪支球隊,如今常州隊就是唯一主隊。”身爲文旅工作者,朱映波深切感受到了賽事帶來的城市流量。他建議借勢打造“全民足球之城”,組織職工聯賽、市內賽事降低參與門檻,“輸贏不重要,關鍵是讓各行各業在綠茵場找到歸屬感。”在他看來,足球激發的凝聚力與熱血,正是文商旅體融合的最佳載體。
會上,多名球迷代表結合自身經歷和專業視角,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建議。座談會全程聚焦球迷聲音,與會領導認真傾聽記錄,表示將認真研究相關意見建議,結合球隊當前實際情況和長遠發展規劃,將合理建議轉化爲推動球隊進步的具體舉措。
資料來源:常州發佈、常州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