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護腦新招「滑手機」? 新研究:罹患認知障礙、失智比例較低

美國期刊《自然人類行爲》一項統合分析發現,常滑手機、上網的長者,罹患認知障礙或失智的比例較低。此爲示意圖。路透

紐約時報報導,部分研究指出,過度使用數位裝置可能損害青少年的大腦發展,甚至引發「數位失智」(digital dementia)。然而,美國期刊《自然人類行爲》(Nature Human Behavior)一項統合分析發現,這種負面效應並未出現在高齡族羣,反而顯示長期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長者,罹患認知障礙或失智的比例較低,顛覆「科技有害」的刻板印象。

德州貝勒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史戈林(Michael Scullin)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神經心理學家班吉(Jared Benge)共同分析57項針對5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涵蓋超過41.1萬名受試者,這羣受試者平均年齡爲69歲,是第一批與數位社會交手的人,現在也大概進入認知障礙的好發階段。

這項分析發現,常用電腦、手機或多種數位裝置,還有經常上網的長者,不僅在認知測驗中表現更好,被診斷出認知障礙或失智的比例也更低,勝過那些鮮少或不使用科技的長者。分析中將近九成研究指出,對高齡者而言,科技具備保護認知功能的作用。

這項分析與針對青少年的研究大相逕庭。過去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調查指出,過度接觸螢幕與電子裝置可能引發注意力、心理健康與行爲問題。

史戈林指出,高齡族羣的大腦雖然可塑性較低,但他們在中年時已具備基礎能力與技能,爲適應快速演變的數位社會,不得不持續學習、解決問題、克服挫折,「這些正是已被證實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的挑戰」。

除了操作新系統、處理更新與排除故障等技術挑戰外,科技也可能透過促進社交互動、提醒與提示功能,幫助延緩記憶力衰退。例如先前一項智慧手機研究就顯示,裝置提醒能彌補一部分記憶力不足的問題,而各類應用程式也能維持如購物、銀行等日常功能。

儘管如此,專家提醒,科技並非越多越好。杜克大學神經認知疾患計劃主任杜拉斯瓦米(Murali Doraiswamy)指出,若一天狂追劇10小時,可能反而減少社交互動;科技無法取代運動、均衡飲食等其他對大腦有益的活動。此外,網路詐騙與假訊息同樣是銀髮族面臨的風險。

對於上述研究,部分科學家表示懷疑。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布特(Walter Boot)就認爲,結論似是而非,因爲認知很難改變,在過去數十年中,人們大量使用科技產品,已適應了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類似研究無法判定因果關係,也就是人們無法確定,究竟是科技改善了老年人的認知,還是認知能力低下的人躲避科技。

杜拉斯瓦米說,這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而我們現在仍然不知道,使用科技「到底是雞還是蛋」。

目前美國與多個歐洲國家的失智症比例正逐年下降,過去多歸因於吸菸率下降、教育水準提高與高血壓治療改善。杜拉斯瓦米認爲,長者積極使用科技,或許也是促進腦部健康的因素之一。

第一批與數位社會交手的人現在逐漸步入高齡,也邁入認知障礙好發的階段。此爲示意圖。路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