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出狀況「聞得出來」 醫列糞便4味道:比症狀還早出現
糞便臭味反應不同的腸胃狀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觀察糞便形狀很重要,但也別忽略氣味,臭味很可能是身體最早發出的健康警訊。醫師鄭泓志指出,腸道是一套複雜且精密的消化與代謝系統,當出現異常時,第一個改變的往往不是症狀,而是糞便氣味,異常的氣味如果只是偶發,可能與飲食有關,但如果變化明顯且持續超過數天,務必就醫。
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臉書粉專分享研究指出,糞便的氣味來自名爲「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氣體,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這些氣體,像是硫化氫、甲烷、氨氣等,不同的腸胃疾病會有不同的氣體組合,如同氣味指紋,能提前反映出是否有異常,甚至可能比症狀還更早出現。他也列出4種異常氣味,以及背後可能潛藏的疾病:
這類氣味和上消化道出血有密切相關,血液經過胃酸與消化液分解後,會釋放明顯的鐵鏽味、腥臭味,糞便顏色會因血紅素氧化轉爲黑色並呈柏油狀,常見疾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等。
通常是脂肪消化與吸收出現異常,與胰液分泌不足,如慢性胰臟炎、胰臟腫瘤;膽汁排出異常,如膽結石、膽道阻塞、肝膽功能異常有關,因脂肪未能被有效分解與乳化,糞便就會產生油耗味或濃烈腐敗臭。
這種情況常見於腸道菌相失衡,當壞菌增生、好菌減少,腸道中的食物異常發酵,釋放出大量酸性氣體,會使排便呈現刺鼻、酸臭,甚至帶氣泡的特徵,常見原因包括腸躁症、益生菌攝取不足、長期壓力或作息失調。
常見於高蛋白飲食者,例如吃下大量肉類、蛋、乳製品或蛋白粉,這樣的飲食型態會讓腸道細菌大量分解含硫胺基酸,就會釋出更多硫化氫氣體,導致排便時出現強烈的臭雞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