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之路

要持續推動“破四唯”改革走深走實,加強科教界“帽子”治理,着力解決人才評價中誤用、濫用量化指標,着力遏制堆成果、算小分、數篇數、卷影響因子等以量代質問題,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長週期評價,完善同行評議機制。

黨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進一步暢通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成才之路,是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統籌推進學科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升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學科是人類知識體系重要的分類單元,在促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傳承以及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優化基礎學科建設佈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築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在我國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管理架構和具體實踐中,學科是一個關鍵性的主軸和重要工作抓手:學科建設和學科評估在教育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涉及聲譽和資源分配、招生結構等教育管理核心工作;學科佈局和學科發展戰略是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涉及國家科技發展優先領域選擇、科學資助政策、科技評價、科研機構佈局和設置等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學科也是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評價的重要“軸線”。因此,要將學科體系改革和建設作爲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增強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和關鍵着力點。

相關部門要聯合、定期組織開展國家學科發展戰略與路徑研判,就教育體制、科技體制和人才發展體制改革中涉及學科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協調,完善及時響應國家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要積極推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優質本科有序擴容;要完善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強化國家戰略人才培養前瞻佈局。

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評價是“指揮棒”,人才評價的分類標準和運行實績直接影響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激勵結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時強調,要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只有在充分理解科技創新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政策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分類,才能爲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穩定的預期,激勵他們更明確、更勇敢地追求符合自身稟賦的職業發展目標。

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類標準,既要努力避免分類不足,也應避免過度分類;要進一步優化分類評價運行機制,持續優化人才分類評價運行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可執行性;要持續推動“破四唯”改革走深走實,加強科教界“帽子”治理,着力解決人才評價中誤用、濫用量化指標,着力遏制堆成果、算小分、數篇數、卷影響因子等以量代質問題,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長週期評價,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轉移轉化等激勵制度,激發廣大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培育創新文化,推動青年科技人才加速成長

創新文化是一種有利於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知識發現、傳播和應用的文化,在激活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滋養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成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列爲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的重要經驗之一,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將創新文化培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只有將強大的、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創新文化貫穿教育、科技、人才管理各環節,廣大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纔會得到保護和激發,青年科技人才追求卓越的職業抱負才有文化滋養,青年科技人才才能更敢於、更便於、更善於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樑”“當主角”,並在實踐的磨礪和淬鍊中加速成長。

暢通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之路,提升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是一項涉及教育、科技、人才等多個子系統乃至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要更加重視疏通體制機制中的堵點、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等不同系統間的聯結、促進各類行動主體間的協同行動,進一步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整體效能,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