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經濟循環 凝聚創新合力

人民日報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強調“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產業融、市場融、內外融,中國經濟之“融”,既體現了對內統籌協調的智慧,也彰顯了對外開放共贏的格局。從空間到產業,從要素到生態,“融”的改革實踐讓中國經濟更具韌性、活力與包容性,各類經營主體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

產業融——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一個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彰顯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的活力。

諧波減速器,機器人的“關節”,對工藝的要求極高。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持續創新,攻克材料選型、柔性軸承等難題,將傳動誤差控制在10弧秒以內,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綠的諧波所在的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集聚着上千家機器人產業上下游企業,覆蓋從關鍵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從場景應用到生態構建的全產業鏈環節。完整的產業鏈條,豐富的應用場景,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加速融合,做到“1+1>2”,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其本質是讓科技創新精準對接產業需求,以產業升級反哺科技創新,最終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增值”的價值躍升。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夯實融合的基礎。

依靠傳統方法開發新型高溫合金材料,往往需要在十幾種合金元素的排列組合中試錯。中國鋼研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構建起專用的“材料數據工廠”,將通常10年以上的研發過程壓縮到3年甚至1年左右。運用新方式,企業高效開發出多種增材製造用高溫合金材料,助力航空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重要設備研發。

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居世界首位……科技創新勢能累積,爲產業創新提供引擎和支撐。今年1至7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中國經濟“向新力”更加強勁。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確立融合的關鍵。

海風陣陣,近日,26兆瓦級海上風機在山東東營附近海面吊裝,這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中國三峽集團、東方電氣集團等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攻關,掌握髮電機、葉片、軸承等關鍵技術,不斷刷新海上風機單機容量紀錄,推動我國海上風電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牽頭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爲企業創新注入金融活水……政策加力,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企業成爲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科技創新“靶點”更清晰,產業創新能量更充足。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通融合的途徑。

鋰離子電池超聲分容篩檢設備、斜拉橋索攀爬檢測機器人、國內首臺套管線鋼硬斑無損檢測儀器……走進北京工業大學山河灣谷創新區先導區,一系列創新產品引人注目。山河灣谷創新區先導區建設以來,吸引197家科技企業入駐,入駐團隊擁有授權專利1160項,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初步展現。

推動概念驗證中心、共性技術平臺等紮實落地;探索“賽投聯動”模式,縮短技術走向市場的路徑;創新財政資金“撥轉股”方式,給予早期項目專項資金支持……今年以來,從託舉“最初一公里”,到打通“最後一公里”,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更加暢通,形式更加多元。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今天的中國,創新動能澎湃。

市場融——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

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拳整治劣質低價等市場亂象,堅決打擊侵權假冒、製假售假行爲……拆除看不見的“藩籬”,激活要素流動的“春水”,中國經濟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展現韌性和活力。

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健全。

位於安徽合肥駱崗公園的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一架垂直起降器騰空而起。今年3月,這臺“空中的士”獲得全國首批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過去由於准入限制,只能設計生產,難以實際運營。”合翼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娜說,政府部門聯合行業機構,明確權責、制定標準,試航審定“破冰”,助力低空經濟“高飛”。

着眼頂層設計,公佈《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勵做的”;聚焦社會信用,印發《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瞄準公平競爭,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強化對無序競爭的依法治理……更加堅實的“四樑八柱”爲全國統一大市場夯基壘臺。

市場基礎設施加快聯通。

“網上下單,4天就送到了,還包郵!提貨點離家不到1公里。”8月5日一早,新疆阿克蘇紅旗坡三分場九隊的蘋果種植戶馬鐵英收到了網購的農具。中通快遞升級集運倉設備,各地發往新疆的包裹集中分揀、統一集包,單件運輸成本下降30%,時效提升35%。

打通省際“斷頭路”,消除瓶頸路段;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推動重點幹線鐵路和進港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跨區域統籌佈局、跨方式一體銜接,交通基礎設施高標準聯通推動區域市場緊密連接。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降至14%,較一季度下降0.1個百分點。

市場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順暢。

晨光熹微,新疆的光伏電力向東南輸送,滿足廣東寫字樓的用電需求;暮色四合,廣東電廠調整出力,應援浙江的用電高峰……這樣的電力跨網流動,正隨機制完善而愈發順暢。今年7月,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正式建立,電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京津冀技術市場協同創新聯合體發起成立,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跑出“加速度”;“長三角招聘專區”數據共享平臺搭建,年度歸集崗位不少於150萬個;粵港澳大灣區計量發展合作平臺正式啓動,推動跨境物資一次檢測,兩地互認……今年以來,各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蹄疾步穩,各類要素跨區域高效流動,更好釋放發展活力。

政府行爲尺度更加統一。

汽車產銷首次雙超1500萬輛,均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行業半年報顯示,得益於一段時間以來持續整治新能源汽車行業無序競爭取得的成效,車企生產節奏穩定,壓庫存狀況得到改善,產業活力持續釋放。

一些地方爲了吸引企業入駐,搞“政策窪地”,甚至不顧地方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情況盲目發展,造成重複建設和生產過剩。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明確,各地區不得突破國家規定的紅線底線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價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統一政府行爲尺度,將爲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表示。

規範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制度,構建更加透明的政府採購環境,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有序流動、高效配置,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內外融——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幫助受衝擊較大的外貿企業,強化融資支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總部位於山東萊陽市的春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白羽雞雞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企業。“上半年,公司出口調理禽肉產品1.3萬噸,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不僅如此,公司加速佈局國內市場,上半年,調理禽肉產品國內銷售總量超1.6萬噸。”公司品控部經理徐淑芹介紹。

進入國際市場,認證門檻不低。目前,春雪已通過一系列國際認可的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爲了拓展國內市場,煙臺海關積極指導企業利用現有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將生產線銜接國內國際兩個標準。春雪順應國內市場消費熱點,培育銷售渠道,在國內商超、快餐連鎖店、便利店以及電商平臺實現穩定銷售。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與擴大開放,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內外貿一體化是擴大開放的“內在支撐”,通過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爲更高水平開放提供堅實的市場基礎和產業韌性;擴大開放是內外貿一體化的“外在動力”,通過對接國際規則、引入競爭與合作,促進國內市場體系完善和貿易便利化升級。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就能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大力度的制度型開放試驗。

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正式啓動。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海南自貿港將吸引全球優質要素更加自由便利地集聚和流通,實現內外聯動、雙向賦能,成爲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4月,《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對外發布;7月,國務院發文複製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77條試點措施……通過市場規模優勢形成“引力場”,以制度創新爲核心,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我國不斷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深層次改革、高質量發展,在更大範圍釋放制度創新紅利。

推動吸引外資回穩提質,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已“清零”,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新增多國人員來華免籤;給予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中國大市場成爲世界共享的大市場。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激發各類外貿經營主體活力,爲促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歐陽潔、林麗鸝、喻思南、韓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