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又一廢棄廠房“重生”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凌晨,長沙市雨花區樹木嶺路與勞動東路的交匯處,夜色正濃但新樑倉文創園的燈光卻比白天更亮,燒烤架上的肉串滋滋冒油,油脂滴落炭火的聲響,混着啤酒杯碰撞的脆響,米粉攤前白霧蒸騰。老闆揮着長勺的身影在紅磚牆的映襯下忽明忽暗,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舉着手機對着鏽蝕的鋼架和 “安全生產” 的老標語拍照,鏡頭裡還能框進排隊等位的長隊……

乘坐城鐵或地鐵4號線在樹木嶺站下車,走出地鐵口,就能看到這幅熱氣騰騰的夜宵圖景。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是長沙人避之不及的 “老鼠嶺”—— 一片堆滿雜物、頂棚漏雨、管網老化的廢棄廠房。如今,它不僅是長沙夜間經濟的 “流量擔當”,更藏着工業遺產活化的城市密碼。

老廠房的 “鍼灸式” 重生

新樑倉文創園曾是國網電力的老廠房,承載着長沙工業發展的輝煌記憶。在上世紀80年代,這片13.5畝的土地上機器轟鳴,工人們揮汗如雨。隨着產業轉型,廠房逐漸閒置,變成了堆滿雜物的“城市邊角料”。

“最嚴重的時候,廠房頂棚漏雨,地面坑窪積水,成了安全隱患。”雨花區圭塘街道工作人員回憶道。如何讓這片承載着城市記憶的土地重煥生機,成爲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2023年,一份《關於推進國有企業盤活利用存量土地的通知》的文件,爲這片沉睡的土地帶來了轉機。與常見的推倒重建不同,新樑倉團隊提出了“鍼灸式激活”的理念:不大拆大建,而是像中醫鍼灸一樣,精準激活這片區域的活力。

項目以激活工業遺產爲核心目標,將原老城區廢舊廠房改造爲現代化商業體,一期投資4800萬元,充分整合13.5畝地塊資源,打造集美食餐飲、休閒趣遊、文創娛樂於一體的網紅打卡新地標。

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特意保留了廠房的工業靈魂:斑駁的紅磚牆、鏽蝕的鋼架、老舊的變壓器,都成了獨特的裝飾元素。

深夜食堂裡的煙火氣

“我們要打造的是有故事的美食聚集地。”新樑倉項目負責人餘雷說道。承襲原有的工業風結構,結合現代化的復古設計,燈光交錯之間,步入其中,讓人有一種時空錯亂感。

令人驚喜的是,自2025年3月試營業來,短短几個月內,隨着茶顏悅色、檸季、寶貝蒸餃等品牌進駐,新樑倉很快成爲長沙夜貓子的新據點。

據統計,夜間客流佔總量的75%,新樑倉“深夜食堂”的名號不脛而走。

“在這裡吃夜宵特別有感覺,就像在工業博物館裡開派對。”大學生小陳邊拍照邊說道。

新樑倉深夜食堂的效應也開始顯現,帶動周邊500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夜間工作人員佔六成。

老廠房裡的城市溫度

項目的意義遠不止商業成功。

在改造過程中,新樑倉運營方發現周邊老舊小區長期受內澇困擾,自掏腰包20多萬元,爲萬發小區等周邊社區疏通下水道、安裝防汛擋板,徹底解決了困擾居民十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他們不僅改造廠房,還真心實意爲老百姓辦實事。”社區居民王大爺說。退休電工李師傅看到年輕人在這裡喝咖啡、拍照打卡的場景時,激動地說:“沒想到這些老廠房還能這樣'活'過來,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生命。”

社區還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建立企業-社區直通機制。當居民投訴空調噪音問題時,通過社區搭建的平臺,企業和居民直接協商,很快就找到了解決方案。這種高效的溝通方式,讓企業和居民真正形成了良性互動。

目前,新樑倉二期正在規劃更多的深夜餐飲業態,三期將建設通宵營業的綜合商業體。“我們想讓這裡不僅有煙火氣,更有回憶的味道。” 餘雷表示。(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