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銀行首份ESG報告發布:以金融之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中新經緯5月9日電 (宋亞芬)近日,長沙銀行發佈首份可持續發展(ESG)報告。

報告顯示,2024年,長沙銀行在實現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也積極實踐並斬獲多項榮譽。2024年長沙銀行資產總額爲11467.48億元,營業收入爲259.3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78.27億元。同時,長沙銀行還獲得了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4年上市公司董事會優秀實踐”、《銀行家》雜誌“2024銀行家年度ESG金融創新卓越機構”等多項榮譽。

爲響應“雙碳”戰略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戰略部署,長沙銀行將ESG可持續理念納入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已連續6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連續4年披露環境信息報告。2024年又啓動可持續發展(ESG)報告編制。

多維發力綠色金融與低碳運營實踐

綠色金融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機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可將資金引導到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達到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發展目標。順應這一發展需要,2024年,長沙銀行將ESG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綠色金融政策要求融入授信業務全流程,通過信貸投向政策及考覈引導、授信客戶准入、盡職調查、審查審批、融資發放、貸後管理等各環節實施相應政策及管理要求,全力支持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截至2024年末,長沙銀行綠色金融貸款餘額爲528.29億元,增長23.14%,年末綠色信貸客戶數達1210戶。

此外,長沙銀行還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搭建綠色供應鏈金融平臺等方式支持企業的需求。長沙銀行通過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綠色金融需求,爲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供應鏈管理的模式,通過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手段,實現從原材料採購、生產、運輸、銷售到回收的全生命週期環境友好管理。

爲踐行低碳理念,長沙銀行自身也打造了一套循環經濟管理體系。如制定《長沙銀行網點裝修標準手冊》,嚴控改造範圍,有效節約資源,減少建築垃圾排放。推廣綠色建材,逐步推廣重複利用的新型複合材料,摒棄石材、礦物質材料等全生命週期污染較大的建材等。

控制廢棄物與污染物排放也是保護環境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長沙銀行制定了專門制度,明確了報廢標準、報廢處置的審批流程以及報廢資產回收處理。2024年長沙銀行共產生廢棄硒鼓2730千克,廢棄墨盒1553千克,已全部通過專業的回收渠道進行處理和再利用。

深耕實體經濟,以金融“活水”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過程中,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快速崛起。針對這一發展變化,長沙銀行精準對接產業融資需求,不斷拓展業務範圍,這爲其持續提升盈利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重點支持領域方面,長沙銀行緊跟國家政策,積極支持新質生產力培育和實體企業發展,通過稅收減免、財政獎補等推動政策紅利落地。此外,長沙銀行還構建了涵蓋企業資信、科企標籤、科創能力、營銷建議、風險提示等五個維度、60餘個數據指標的科技型企業畫像體系,並對科技型企業實施單獨的准入與評級政策,實施FTP優惠,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產品,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長沙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小中在報告中表示,2024年,長沙銀行圍繞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樑八柱”,重點對接長沙“4433”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服務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全年累計支持省市重點項目165個,新增投放金額211.40億元。

此外,長沙銀行還積極參與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支持,通過系列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長沙銀行的製造業貸款餘額爲471.28億元,較年初增長11.50%。

實體經濟受宏觀週期、市場供需變化、技術變革等因素影響較大。一旦行業進入下行週期,不僅企業經營會陷入困難,也將對地方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爲此,長沙銀行進一步完善貸後管理體系,提升企業信貸資產質量,以此促進實體企業與銀行可持續發展。在支持方式上,長沙銀行也進行了積極創新,以“產業+交易銀行”“產業+投資銀行”“產業+結算銀行”多輪驅動,推動科技金融、產業金融、普惠金融和零碳金融齊頭並進,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質效。

公司治理與風險合規管理多頭並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於提高公司的價值,增強公司的競爭力。

在公司治理上,長沙銀行致力於打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爲此構建了“董事會戰略決策、監事會依法監督、高管層執行落實”的治理架構,並將公司治理作爲新十年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此外,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制衡機制,對於防範公司治理風險也有重要作用。在這方面,長沙銀行構建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和公司治理制度體系,通過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執行監督職責。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部分行業信用風險敞口尚未完全出清,疊加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挑戰,可能導致銀行資產質量承壓。與此同時,金融監管持續強化,對銀行風險管理制度、合規操作等提出更高要求。

針對這一情況,長沙銀行建立了由董事會負最終責任、監事會有效監督、高級管理層有效執行,以風險管理部門爲依託,業務部門、分支機構、子公司密切配合,審計部門獨立審計,覆蓋所有機構、風險、業務及流程的全面風險治理架構。

在精細管理方面,長沙銀行落地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要求,不斷完善“全面覆蓋、全程管理、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體系。同時細化授信政策管理,深化授信後風險防控,優化信貸系統建設。2024年,長沙銀行出臺產業授信指引,並建立了客羣、行業與評級三維矩陣式的客戶授信集中度管理體系,以防範過度授信。在完善貸後管理體系方面,重構預警模型規則,實現貸後預警任務“發現早”+“預測準”。

趙小中表示,2025年,長沙銀行將繼續紮根實體經濟,聚焦主責主業,優化金融服務,強化特色經營,守牢風險底線,以可持續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特色鮮明、價值領先”的現代生態銀行。(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