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外貿憑何創歷史新高?
國際商報記者 顧鴻儒
202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長三角區域持續鞏固外貿優勢,進出口規模連創歷史新高,爲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上海海關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長三角區域進出口總值16.01萬億元,同比增長5.6%,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5%,在2023年36.3%佔比基礎上再度提升。其中,出口9.95萬億元,進口6.06萬億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9.1%、32.9%,分別同比增長8.2%、1.5%。
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等高端製造業產品成爲長三角區域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長三角區域除了擁有完善產業鏈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還有具有顯著優勢的光伏產業以及強大創新能力的機電產品,專家認爲,這爲長三角區域的外貿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
數據顯示,2024年長三角區域機電產品出口5.96萬億元,佔長三角區域出口總額6成,同比增長8.7%。其中,集成電路出口4553.5億元,同比增長14%,佔全國同類商品出口總值的40.1%;船舶出口1981.7億元,同比增長57.7%,佔同類商品出口總值的64.2%;汽車出口3260.8億元,同比增長4.6%,佔全國同類商品出口總值的39.1%。
“首破16萬億元的背後,高端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是主要支撐力量。”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看好長三角區域在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方面展現出的強大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出口增長顯著,爲長三角區域的外貿數據貢獻了重要增量。同時,機電產品出口佔長三角區域出口總額的6成,其中集成電路、船舶、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表現尤爲突出。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共同推動了長三角區域外貿規模邁上新臺階。”朱克力對記者說。
長三角區域增長的背後,民營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2024年,長三角區域民營企業進出口8.69萬億元,同比增長8.2%,佔全國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的35.7%。尤其是在上海,202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首次超過全市外貿總值的三分之一,進出口1.44萬億元,增長10.2%,佔比達33.7%,比重比2023年提升了1.4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認爲,在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長三角區域的民營企業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調整市場策略,積極拓展新興市場。
“這離不開民營企業的靈活應變和創新能力。同時,長三角區域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和優質的營商環境,爲民營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土壤。此外,民營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品牌建設、國際化佈局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也爲其進出口業務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朱克力說。
行至2025年,中國外貿如何利用有利條件高質量發展,成爲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負責人孟嶽認爲,一是全球經貿仍處於復甦進程,世貿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3%。二是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宏觀政策組合效應持續顯現,有效提振了社會信心。三是外貿新動能加速釋放,綠色化、數字化步伐不斷加快。四是穩外貿政策接續發力,爲企業創新升級、拓展國際市場提供更多支撐。五是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爲全球商品提供了更多機遇。
朱克力建議,長三角區域應繼續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特別是在高端裝備、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應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同時,應關注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此外,應加強區域協同合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這也是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還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