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觀察|“萬億之城”大比武,“長三角板塊”戰力幾何?
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實力的指標之一。
隨着各大城市相繼發佈經濟運行數據,最新版“GDP萬億城市”排行榜出爐——從總量看,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排在前十位。北方經濟總量第一的地級市山東煙臺,憑藉地區生產總值10782.83億元,居第26位。2023年江蘇常州、山東煙臺攜手躋身“GDP萬億之城”。
2024年的城市經濟比拼,堪稱一場“大型賽馬”,以城市羣爲板塊的競爭尤爲激烈。
在京津冀城市羣中,北京、天津經濟增速均高於全國。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843.1億元,距離邁上“五萬億”新臺階僅咫尺之遙。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鑫用“形穩、勢好、質優”三大關鍵詞,描述首都交出的這份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
據媒體報道稱,經初步覈算,河北唐山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03.9億元,成爲第27個跨上萬億元臺階的新成員。如此一來,京津冀城市羣“萬億之城”實力進一步增強。
視線來到山東半島城市羣,青島、濟南、煙臺發展勢頭強勁,“新晉生”煙臺以超過6%的經濟增速穩穩站住腳跟。
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濟煙青三核引領的發展格局,要求“提升濟煙青三個萬億城市能級,持續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和城市競爭力影響力”。緊接着,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煙臺發出再踏新程的號召:在競爭更加激烈的發展形勢下,不能躑躅於過往成績,而要通過對發展大環境及自身現狀與優勢的研判,借勢找到突破口。
向西。成渝城市羣中,重慶趕超廣州、躋身全國第四城,成都則始終保持着高頻節奏拼經濟。長江中游城市羣中,“萬億城市”武漢、長沙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精氣神,分別衝刺3萬億元、2萬億元。
粵江平原上,珠三角城市羣上榜城市仍爲深圳、廣州、佛山、東莞。
從總量看,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佔比廣東省六成,經濟大市挑大樑作用明顯。從增速看,深圳以5.8%的增速居廣東省首位、高於全國(5%),這主要得益於其在工業和外貿等領域的強勁表現。數據顯示,深圳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進出口增長16.4%;廣州、佛山經濟運行企穩。廣州市統計局分析認爲,2024年,面對新舊動能轉換陣痛凸顯、有效需求釋放不足、市場預期趨向疲弱等多重挑戰,廣州全力以赴推動穩增長政策發力見效,在新動能不斷蓄勢聚力的支撐引領下承壓前行。
縱觀過去一年這場“萬億之城”的大比武,“長三角城市羣”武力值怎麼樣?拼搏2025年,哪些城市又能入局,提升戰力上限?
2024年,長三角共有9座城市GDP突破萬億元,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常州。
假如從力量、速度、潛力三個維度來評判,武力值“戴布拉圖”直觀可見——
力量上,長三角“萬億之城”經濟總量爲19.22萬億元,超過全部“萬億之城”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單一城市中,上海2024年經濟總量達到53926.71億元,成爲全國首個5萬億城市,頭部選手實力從“高”升至“更高”。
速度上,蘇州、合肥、南通、常州增速達到6%及以上,全部9城中杭州、南京略低於全國增速。面對“標兵漸遠、追兵漸近”激烈競爭態勢,南京、合肥等城市坦言:要增強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力爭上游的責任感。
潛力上,溫州、徐州與北方城市大連的較量正處於白熱化階段,摩拳擦掌等候上場繼續一較高下。數據顯示,2024年,溫州經濟總量爲9718.8億元,徐州經濟總量爲9537.12億元,大連經濟總量達9516.9億元。而增速卻有差異,溫州、徐州均超過6%,高於大連5.2%。而在更外圈候補選手中,來自長三角城市羣的有“8000億級”紹興,“7000億級”揚州、鹽城、嘉興和泰州。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劃之年,中國城市爭先進位的號角已然吹響。眼下,各地正拼搶發展先機,紛紛奏響“春之聲”、衝刺“開門紅”。在未來的歲月中,城市會如何在一場又一場經濟大比武中帶來驚喜,於歷史舞臺上譜寫嶄新的高質量發展篇章,值得期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建朋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