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科學專家提出「3關鍵」改善

別再只依賴助眠產品!睡眠品質不佳與光線、飲食及作息有高度關聯。(圖片來源/Pexels)

睡眠品質不佳已是各年齡層普遍面臨的困擾,失眠或睡不好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心理狀態,而爲了解決失眠困擾,熱門標籤「sleepmaxxing」(睡眠優化)成爲 Tiktok 上的熱門主題,市面上也涌現各種助眠產品,像是嘴巴貼布、重力毯、記憶枕頭到白噪音機等,形成年產值超過 1,000 億美元的龐大市場。科學專家指出,想要高品質睡眠,光線對比、飲食規律、睡眠時間纔是改善關鍵。

現代人多數是白天待在室內,晚上卻大量暴露於螢幕藍光下,打亂了人體的晝夜節律。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光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Mariana Figueiro 解釋,日間充分接受自然光,能讓生物鐘維持正常運作,並在夜間分泌褪黑激素,有助於提升專注力與夜間睡眠;夜晚過多光源,則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並增加心率,直接干擾入睡。

專家建議,白天坐在窗邊、多曬太陽,晚上降低燈光並少用 3C 產品,必要時用低亮度暖色模式,方能大幅改善睡眠。

聖地牙哥薩克生物研究所晝夜節律科學家 Emily Manoogian 指出,消化系統無法負擔全天候進食,晚餐最好在睡前3小時前吃完。過晚進食或吃宵夜,消化時會將血液引向腸道並提高核心體溫,抵消夜間促進睡眠的自然降溫,也會升高血糖並使肝臟和腎臟時鐘與大腦核心時鐘脫節,增加半夜醒來的機率。

另外,白天攝取水果、蔬菜或核桃等富含褪黑激素的食物有助睡眠;高糖、高飽和脂肪、咖啡因和酒精則都會破壞睡眠品質,若真的需要宵夜,宜選擇優格、燕麥片等容易消化的輕食。

睡眠時間規律能讓晝夜節律系統與睡眠恆定系統同步,提升睡眠品質。研究指出,至少約 80% 的學生和上班族依賴鬧鐘,大多數人的生活與生理節律不符,習慣假日補眠,長期下來等於「慢性時差」,不只讓精神狀態不佳,更會危害健康。

澳洲福林德斯大學的睡眠健康專家 Andrew Philips 指出,作息不一致不僅是休息不佳,更會提高死亡率。研究顯示,患有心臟衰竭的睡眠時間不規律者,其死亡率是規律睡眠者的2倍,因此,睡眠時間規律不只能提高睡眠品質,更是健康與否的關鍵。

專家提醒,適度利用助眠產品固然有幫助,但若要真正改善失眠,還是要從科學角度出發,像是白天多接觸自然光、保持規律飲食與固定作息,才能睡得安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