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恨不相逢:統計學之緣
我最初與數學統計學的緣分,不過是在學校的課程表上見到它,又在一張張試卷上與其交手。那時只道它是數字的堆積,公式的迷宮,充滿了冷漠與疏離。教師口中吐出的“標準差”、“正態分佈”等詞語,宛如咒語般神秘而不可親近。我每每翻開統計學的課本,便覺一陣眩暈,那些希臘字母與曲線圖,似乎都在嘲笑我的愚鈍。
然而,世事的因緣往往在人最不經意處悄然生長。
後來偶有機會,見到某位老先生在公園裡記錄每日來往的人數。他持一本邊緣磨損的筆記簿,鉛筆畫下細密的記號。我好奇近前,問其所以。老人笑而不答,只讓我猜明日此時此處會有幾人經過。我胡亂說了個數字。翌日再去,他示我以數據,竟與我的猜測相去不遠。老人道:“人看是偶然,我觀是規律。”這話竟使我心中一動。
原來統計學並非冰冷的數字羅列,而是試圖從混沌中找出秩序的學問。它像一位沉靜的觀察者,站在人世紛擾之外,卻又深深介入其中。每一個數據背後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次抽樣都捕捉了時代的浮光掠影。
此後我便漸漸迷上了這門學問。夜深人靜時,我常對着人口普查的數據發呆——那些數字不再是數字,而是無數生命的呼吸與脈動。失業率上升一個百分點,背後是多少家庭的嘆息;平均壽命延長一歲,又凝結着多少醫學工作者的心血。統計學給了我一雙特殊的眼睛,能夠透過表象看見隱藏在深處的真實。
曾有一個雨天,我爲了避雨躲進街角咖啡館,無意間聽見兩位老人談論子女歸家的頻率。一位說:“孩子們一個月能回來一次就不錯了。”另一位嘆道:“我家那兩個,三個月不見人影也是常事。”我忽然想起不久前讀到的社會調查報告,上面白紙黑字寫着:城市子女平均每月探望父母1.2次。這個曾經在我看來枯燥無比的數字,此刻忽然活了過來,變成兩位老人眼中的期盼與失落。
統計學最精妙之處,在於它既承認個體差異的必然,又揭示羣體趨勢的必然。它不否定任何一個人的特殊性,卻又在千萬人的特殊性中找出共相。這多麼像人生的隱喻——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卻又共享着人類的普遍命運。
如今我常在清晨早起,推開窗子,看街上逐漸增多的人流車流。那些匆匆身影不再是模糊一片,而是可以被理解、被測量的生活之流。我知道在某個辦公室裡,有人正整理着這些數據,試圖解讀我們時代的秘密。而我自己,也成了這巨大數據集中的一個點,既特別又不特別,既渺小又重要。
統計學教會我的不是算計,而是一種觀世的態度: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在混沌中發現規律,在個體中看見整體,又在整體中不忘個體。它最終讓我明白,數字從來不只是數字,而是量化了的人間悲歡。(中央民族大學 季錦熙)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