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開創眼角膜細胞修護新技術 獲刊國際期刊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副教授梅雅俊爲兔子客製化角膜內皮細胞,成功修護視力,建立動物模式。記者周嘉茹/翻攝
眼角膜內皮細胞不會增生,若因老化、疾病受損後會損害視力,需透過角膜移植手術來重見光明。有鑑於眼角膜捐贈無法趕上需要移植的數量,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透過編程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爲「眼角膜內皮失養症」的兔子客製化角膜內皮細胞(iHCEC)並移植兔眼,成功修護視力,這項研究於今年4月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
長庚大學指出,人體僅眼角膜是透明的,主要功能是讓光線穿透,眼底下面的視網膜接受光線的訊號後,進而成像產生視覺。生物醫學系副教授梅雅俊表示,能夠維持透明的關鍵,就是在角膜內層有一層角膜內皮細胞,管控着眼球水分的進出;由於角膜內皮細胞不會增生,一旦因爲老化或疾病受損,像是罹患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其它細胞就會變大補上,排水功能也逐漸喪失,當過多的水分進入眼角膜,就會造成水腫,視力也將因此霧茫茫,眼睛不再清澈、透明。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副教授梅雅俊說,iPSC近年不斷躍進發展,現代人3C產品使用氾濫,角膜內皮細胞受損後,嚴重恐釀失明,需透過眼角膜移植來治療。全球目前估計超過1270萬人需移植,約每70個病患僅1人能夠獲得捐贈的眼角膜,爲了彌補捐贈不足,必須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梅雅俊與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合作,研究團隊所客製化的角膜內皮細胞(iHCEC)具增生功能,可源源不斷提供具安全性的治療細胞,未來在免疫豁免的眼角膜組織治療上,將可以「One-for-all」的方式適用於所有角膜內皮失養症的病患。
這項新的技術目前已建立動物模式,雖然還沒有做到臨牀,梅雅俊認爲,正因爲 iHCEC的特性不會有免疫排斥的問題,而且可以在體外不斷增生,可以不斷挑選最好的一株細胞來移植,對於下一步研究深具信心;而這項建立動物模式的研究,極具再生醫療潛力,也在今年4月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團隊長時間投入培養、觀察細胞,成功修護兔子視力。記者周嘉茹/翻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