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壤研究取得新成果,首次揭開月球背面演化歷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取得的4項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4項研究分別揭示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徵,首次爲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異巨大,正面相對平坦,有廣闊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則高地遍佈,月海稀少,月殼也更厚。過去所有的月球採樣任務都只在月球正面進行。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帶回了1935.3克月背樣品,這些樣品爲研究月球背面的演化等課題帶來了新的維度。

最新發布的4項成果中,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該科研團隊對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的玄武岩樣品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深部物質的“超虧損”特徵,並提出了其成因的兩種可能模型,爲全面瞭解月球早期的殼-幔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信息。

還有媒體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基於嫦娥六號月壤樣品,該所的一個研究團隊詳細分析了月壤中各種磁性礦物,以及它們獨特的磁性是怎樣產生和保留下來的,揭開了月球背面月殼磁場弱與土壤磁性強之謎。

“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解釋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磁性之謎,也對將來研究小行星、火星等其他天體樣品中的磁性礦物、磁場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說。

除了此次4項科學進展,接收嫦娥六號月背樣品一年來,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還取得了其他許多科學突破。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合作者發表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揭秘了樣品的物理、礦物和月幔演化特徵;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合作者發現月球背面存在28億年前火山活動,並率先發現其月幔源區極度虧損,由此提出月球岩漿活動是月殼厚度以及源區物質組成共同作用的結果,爲月海玄武岩分佈的二分性提供了全新認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合作者首次精確測定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於42.5億年前,讓人類在瞭解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方面有了更精確的“宇宙時鐘”標尺。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航天專家龐之浩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日發佈的嫦娥六號月壤新成果引發廣泛關注,核心原因在於其突破性的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及對月球演化認知的重構。

龐之浩認爲,一是相關研究成果填補了月球演化史關鍵空白,破解了科學謎題。通過對月背樣品的研究,中國科學家取得了多項“首創性”發現,例如,月背岩漿活動持續時間遠超預想,月球磁場演化機制被改寫,獲得月幔水含量及演化特徵的顛覆性認知,精確測定了太陽系早期撞擊事件。二是嫦娥六號任務月壤處理與分析技術領先。例如,我國科學家在1年內完成對樣品的多學科分析,部分成果從樣品分發到論文發表僅用16天。這種快速響應能力彰顯了中國在行星科學研究中的技術優勢。三是嫦娥六號成果在國際學界引發震動。英國科學家表示,嫦娥六號樣品“顛覆了多項月球科學經典理論”,例如月幔源區成分、火山活動持續時間等。這些成果也獲得國際期刊高度認可,4項核心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自然》雜誌,這標誌着中國的地球與行星科學研究已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國際同行期待與中國共享數據,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專家希望通過嫦娥六號樣品研究月球磁場異常的成因。這種合作態勢將加速月球科學的整體進步。四是科普效應顯著,社交媒體平臺上相關視頻點贊量高達數萬,反映公衆對航天成果的強烈關注。

“嫦娥六號的發現也爲嫦娥七號、八號提供了科學指引。例如,嫦娥七號計劃攜帶地震儀探測月背內部結構,與嫦娥六號揭示的月幔演化特徵形成互補。”龐之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