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醜、演技差,演一部劇毀一部的5位“資源咖”,終於露餡了!

娛樂圈裡從來不缺實力派演員,背靠資源好乘涼的也大有人在,但觀衆心頭總盤旋着那個問號:ta明明沒實力,長得還不咋地,憑啥能一部接一部霸屏?

當《小巷人家》以8.2的豆瓣高分成爲年末爆款,閆妮、蔣欣等戲骨的表演一如既往紮實,將煙火人間演得活色生香。

偏偏範丞丞飾演的“莊圖南”,成了全劇最刺眼的存在,角色需要展現的成長與掙扎幾乎不見蹤影,觀衆吐槽其表演“空洞得像背景板”。

就連劇中靈氣十足的小演員演繹的童年“莊圖南”,都讓觀衆感慨演技差距之大令人齣戲。

劇中三段關鍵戲份成爲衆矢之的:母親含淚傾訴委屈時,範丞丞呆若木雞,只會機械地伸脖子吸鼻子;弟弟失蹤父母心急如焚時,他瞪眼張嘴的誇張表情如同卡通人物;與暗戀對象四目相對時,本該柔情似水的眼神空洞得像沒睡醒。

當閆妮連鼻孔都在演戲時,鏡頭切到範丞丞的臉上卻像突然按下了暫停鍵。

娛樂圈從不缺資源咖,但範丞丞的星途順利得令人咋舌,作爲范冰冰的親弟,他出道即自帶巨大流量光環,資源從未間斷。

自2018年《偶像練習生》出道,他的資源清單能讓同期藝人嫉妒到眼紅:搭檔白百何演《門鎖》,與楊紫合作《要久久愛》,被沈騰提攜進《飛馳人生2》,待播電影《人生皮囊》還有黃渤擡轎。

當其他選秀偶像在網劇裡打轉時,他已在正午陽光的年度大戲裡擔任重要角色。

從偶像團體到密集的影視劇刷屏,幾乎每年都有幾部戲上映,可惜,非科班出身的硬傷始終如影隨形,演缺乏底層邏輯和角色塑造力,被網友形容爲“演什麼都像在演自己”。

更令人無奈的是,他似乎更享受綜藝帶來的輕鬆與掌聲,輾轉於《奔跑吧》《萌探探探案》等五檔綜藝,這在需要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演員之路上顯得動力不足。

幾乎同時,《南來北往》的年代畫卷也徐徐展開,金晨飾演的“馬燕”,成了這幅畫卷上突兀的一筆。

頂着一張被觀衆形容爲“精緻過頭的整容臉”,外加標誌性的歪嘴表情管理,瞬間撕裂了年代劇苦心營造的真實氛圍。

更要命的是演技對比慘烈,比她小3歲的白敬亭在劇中貢獻了層次分明、極具代入感的表演,而金晨的詮釋則顯得扁平、流於表面,巨大的落差讓觀衆難以忽視。

金晨的背景自帶光環,北京舞蹈學院出身的她,曾憑藉頂尖舞技被選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演員,後因健康原因轉向表演,起點不低。

然而舞臺表演與鏡頭表演存在巨大鴻溝,轉軌後並未展現出與之匹配的演技天賦和錘鍊決心,舞蹈的肢體語言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爲影視表演的武器,反而在與實力派如白敬亭的對手戲中暴露短板。

當外形爭議和演技瓶頸雙重夾擊,再深厚的資源也難以支撐其長久立足。

而鏡頭再轉向今年悄然霸屏的李浩菲,名字聽着陌生?這不妨礙她作品高產——今年兩部劇已播,另有一部劇和兩部電影蓄勢待發。

在《駐站》中,她搭檔實力派郭京飛飾演驕橫有智慧的女二“王冬雨”,結果呢?她把“智慧”演成了純粹的“蠻橫無理”,“驕橫”更是隻有粗淺的吵鬧錶象,被觀衆吐槽爲“出場就想快進的存在”。

反而48歲的陳數在劇中雍容沉穩的氣質無情碾壓了李浩菲,網傳其家底雄厚,家族在傳媒領域人脈深厚。

無論傳聞真假,其持續獲得重量級資源與其實際業務能力、觀衆認可度之間嚴重失衡,已成爲公衆質疑的焦點。

當演技撐不起角色時,背景再硬也只會化作觀衆眼中扎眼的標籤。

接着是網紅成功跨界演員的典型樣本——劉宇寧,2016年憑翻唱歌曲在網絡爆火,短視頻平臺粉絲量飆升。

2018年街頭一曲《講真的》更是助其一個月狂攬2000萬粉絲,成爲頂流網紅,巨大的網絡號召力成了進軍影視圈的敲門磚。

資本看中其流量變現能力,資源隨之傾斜,從早期的《秘密囚禁》《秦賊有道》到如今已參演近30部影視作品,步伐快得驚人。

然而,這份“履歷”背後是專業表演訓練的徹底空白,沒有系統學習,沒有紮實功底,僅靠網紅光環和人氣支撐,其表演呈現的效果可想而知。

章子怡那句著名的疑問“演員門檻這麼低嗎?”,放在此處尤爲扎心,大量有實力卻苦無機會的演員面對此情此景,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最後一位“資源咖”的席位,留給爭議不斷的楊超越,選秀節目出道,憑藉超高人氣火箭般躥升,然而當這份人氣轉化爲影視資源時,危機隨之而來。

其主演的仙俠劇《重紫》播出時遭遇口碑低谷,楊超越的演技成爲衆矢之的,原著中複雜立體的女主“重紫”,在她演繹下被指過於單一,缺乏角色應有的層次轉換和情感爆發力,難以讓觀衆信服。

楊超越的演藝軌跡清晰折射出資本邏輯——流量即正義,出道不久便能擔綱大製作女主,資源傾斜力度遠超同輩演員。

然而表演不是唱跳舞臺,需要天賦更需要水滴石穿的錘鍊,當流量光環褪去,作品本身的品質和演員的實力纔是真正的試金石。

若持續依靠資源託舉而忽視演技錘鍊,最終只能留下“強捧之恥”的嘆息。

資本強推的泡沫,終將在觀衆審視下破裂,當範丞丞在口碑劇中被小演員碾壓,當金晨精緻的面容在年代劇中格格不入,當李浩菲的角色讓觀衆只想快進,當劉宇寧的網紅光環難掩表演空洞,當楊超越的人氣撐不起復雜角色——這些,已是市場最真實的反饋。

廣電總局持續推行演員專業技能考覈試點,片酬與角色匹配度監管趨嚴,觀衆審美日益成熟,《狂飆》等劇證明實力派演員終會發光,當泡沫被戳破,資本遊戲規則正在改寫。

演員之名,絕非靠熱搜與通稿堆砌,真正的立足之本,唯有角色與作品,當資源咖光環消退,誰在裸泳,觀衆心若明鏡,演藝圈的潮水,終將沖刷出真正的金子。

[免責聲明]文章案例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案件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刪除內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