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航天產業鏈 融入城市治理
2025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和長春航空展23日落幕。航展期間,長春本地企業、科研機構等展示的衛星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果,顯示這座城市正快速成爲中國大陸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試驗田與推動者。
中新社報導,以批量化提供光學主載荷爲主營業務的商業化航天公司—吉天星舟,憑藉「非沿軌一次過境曲線成像技術」突破傳統遙感圖像獲取方式的束縛。該公司工作人員唐晶晶介紹,該技術能使衛星靈活沿弧形、S形等任意曲線目標走向成像,效率遠高於傳統方式,已應用於黃河、長江等條帶目標的常規觀測以及應急任務響應。
另一家業內知名企業長光衛星,重點展示了「吉林一號」寬幅02B系列衛星。該公司工作人員張宜坤介紹,該系列衛星能夠提供150千米幅寬、0.5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目前,吉林一號可實現半個月內對中國全境進行一次拍攝,每年對全球完成六次覆蓋,顯著縮短了傳統遙感地圖的更新週期」。
航天技術也正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長春市測繪院開發的星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整合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和地面傳感器數據。該院工程師李家琪指,其自主訓練的遙感AI解譯模型,可在10天內完成全市域土地和建築變化檢測,爲城市規畫和管理提供接近實時的決策支持。 目前長春已聚集數百家商業航天產業鏈相關企業,形成從衛星研製、數據獲取到行業應用完整生態。「依託本地完善的產業鏈,我們已具年產200顆衛星的能力。」張宜坤說,未來商業航天競爭,不僅是技術比拚,更是製造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