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吃安眠藥猝死率高 醫揭5警訊:感覺藥效變弱要小心
▲新竹臺大分院急診團隊研究發現高齡者若長期吃安眠藥,3個月內發生OHCA的風險將顯著提高。(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臺灣失眠人口多,若習慣吃安眠藥且年齡偏高,要特別注意猝死風險。國內最新研究發現,65歲以上失眠者若長期使用安眠藥,或最近感覺藥效變弱,短期內頻繁換藥,3個月內發生院外心跳停止(OHCA)的機率將顯著提高,民衆須多提防。
這項研究由新竹臺大分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宋之維與其團隊進行,他表示,老人來急診常抱怨頭暈、跌倒、胸悶或心律不整,但背後多隱藏長期失眠問題,而過去文獻對失眠是否會增加OHCA風險並無一致結論,且大多侷限於單一醫院或小型研究,而此研究追蹤健保資料庫2010至2020年間超過43萬名失眠患者,發現近7千人(約1.6%)發生OHCA,並建立全國性預測模型,爲相關研究重要突破。
宋之維指出,OHCA存活率極低,根據臺大體系急診統計,急診收治OHCA患者每百例僅約30人能救活,且年齡若超過65歲,存活率更低至1成左右,代表一旦OHCA事件發生,醫療處置效果有限,這也凸顯「預防」有多重要。
從該研究中,宋之維歸納出與OHCA相關5大風險警訊,希望有助失眠長者加強預防:
●長期使用藥物。失眠長者若多年持有安眠藥,OHCA威脅將顯著增加。
●頻繁換藥。最近3個月內多次更換安眠藥,可能是病情不穩,也導致猝死機率升高。
●短期就醫增加。最近30天內數度掛急診或住院,或近1年內曾住進加護病房,皆屬危險訊號。
●心理治療次數上升。短時間內接受多次心理諮商或治療,代表精神、睡眠狀態恐不穩,風險同步上升。
●季節效應。冬季發生率明顯高於夏季,可能與血壓上升、心律不整等原因有關。
針對此研究所架構出來的模型,宋之維則說,若失眠長者有愈多指標符合警訊,代表短期內發生 OHCA的機率愈高,其預測準確度接近8成,足可作爲臨牀與公衛的重要工具。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MC Geriatrics》今年8月號。
根據此研究,宋之維指出,民衆近期若抱怨安眠藥效不足,或已數度換藥、掛急診甚至住院,代表身體狀況不穩,應尋求正規醫療諮詢,若無大礙,可與醫師討論藥量增減;如正值冬季,需留意保暖,避免血壓驟升、心律不整。
除了民衆,宋之維也說,這5大警訊能夠增加醫師看診資訊,例如精神科醫師可透過藥物使用模式、心理治療頻率等,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而心臟科、腎臟科與家醫科醫師,也可在門診追蹤時,將近期換藥與醫療利用納入問診,提升警覺。透過醫病雙方都提早介入,更能降低高齡失眠者的猝死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