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製鞋大進化 兼顧環保機能
臺灣鞋業朝着永續與創新並行的方向邁進,努力滿足全球市場對環保與功能性的雙重期待。(網路照片)
隨着永續環保意識提升,消費者對鞋子的需求不再僅是舒適和實用,環保成爲新的核心訴求。根據Statista統計,全球鞋類產業預計在2024年到2028年間,每年平均成長3.43%,並在2028年達到超過4,720億美元的驚人銷售規模,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以回收材料或低碳製造概念的鞋款,滿足市場期待並減少對地球的負擔。
鞋子的進化過程也充滿了技術突破,從早期以橡膠爲主的鞋底,到現今的創新技術,包括吸收衝擊、保護雙腳的發泡中底,提供額外支撐與穩定性的結構中底,以及幫助儲存並釋放能量、提升跑步效率的碳纖維板,運動鞋科技持續升級。例如,超級發泡材料的出現,不僅讓鞋子更輕便,還能在跑步時提供優秀的能量回饋,大幅提升運動表現。
圖/經濟日報提供
最早的運動鞋中底使用一種叫EVA的發泡材料,就像軟墊一樣,能吸收地面的衝擊,保護腳部,並迅速成爲運動鞋的標準配備。但EVA中底也有缺點,例如彈性不夠好、用久了容易失去效果。爲解決這些問題,製鞋工程師們不斷改進,陸續加入像氣墊、吸震膠、柱狀結構或波浪形設計等新元素,讓鞋子的緩衝、支撐和彈跳效果更好。
隨着運動科學的進步,鞋子的材料也進一步升級。近年來「超級發泡材料」問世,這種材料使用特殊技術製成,內部的氣孔更細緻,能有效吸收並釋放能量,讓跑步變得更輕鬆、更省力。而當超級發泡材料與碳纖維板結合後,鞋子的性能再提升一個層次。碳纖維板能提供穩定的支撐,並像彈簧一樣儲存每一步的能量,然後釋放回來,幫助跑者跑得更快、更遠,帶來全新的運動體驗。
然而,鞋子的生產和廢棄問題也帶來環境挑戰。一雙運動鞋的製造過程相當複雜,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平均每雙運動鞋碳排放量約爲14公斤。此外,每年丟棄大量的廢棄鞋子也造成環境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運動鞋組成複雜,難以拆解、分類與回收,只能視爲一般垃圾處理。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對環境造成負擔。
爲解決這些問題,鞋類品牌積極投入低碳永續的研發,主要採用可回收、可分解的材料,同時簡化鞋子的設計,讓鞋子更容易回收再利用。例如以再生天然原料,打造碳足跡極低的環保鞋款,使得每雙鞋的碳排放量低於3公斤;或是製作全鞋單一材質且100%可回收的運動鞋款。隨着全球環境永續意識的提升,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願意選擇具環保概念的鞋子,這也帶動鞋類產業的新商機。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補助下,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鞋技中心)積極研發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關鍵鞋品技術,爲臺灣鞋業注入新動能。鞋技中心透過高分子改質技術,在鞋材方面不斷突破,開發出兼具止滑、耐磨、耐黃變等優異性能的高性能創新鞋材,取代傳統鞋材,亦積極拓展運動科學研究,深入研究人體足部結構,開發出符合不同族羣需求的鞋款,例如爲銀髮族設計的預防運動傷害健走鞋,以及爲運動員設計的步態穩定型跑鞋。
然而,面對全球暖化與低碳趨勢,鞋類品牌已將目光朝向永續發展。產業技術司透過鞋技中心研發「熱塑性功能性鞋材」與「超臨界物理髮泡技術」等創新技術,成功開發出可回收的鞋底,大幅減少製鞋過程中的碳排放,爲製鞋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嶄新的解決方案。
而在近期研究中,鞋技中心又在運動鞋中導入拉脹結構,這種特殊結構能提供足部更佳的包覆性與舒適度,同時也能降低運動傷害風險,爲國內製鞋產業開拓功能性運動鞋新市場。未來,臺灣鞋業將繼續朝永續與創新並行的方向邁進,努力滿足全球市場對環保與功能性的雙重期待。(二名作者分別是鞋技中心經理、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