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行動支付三趨勢 探尋產業下一步商機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已有十年光景,綜觀行動支付產業的未來發展,可望朝向「高、廣、深」三大趨勢演進。圖/本報資料照片
自2015年《電支專法》正式實施、業者陸續推出服務開始至今,臺灣行動支付發展已有十年光景,目前使用行動支付消費對於許多商家和民衆來說已經習以爲常,不過對於行動支付業者還需要因應以下課題。
從2024上半年或全年稅前淨利可知,持有電支專營執照的本地行動支付業者,包含在各項電支業務都領先而寡佔市場的前三名業者,還無法以純支付業務支撐營運行銷成本。
再者,業內競爭仍然激烈。最備受關注的無非是目前營運第三方支付的LINE Pay,不但掌握了超過1,300萬用戶數,也是臺灣行動支付主要業者裡少數實現損益兩平的。由於LINE Pay已宣佈申請電支執照,預計屆時將再影響臺灣行動支付產業競局。
除了來自同業的競爭壓力,近期商家經營成本增加而轉嫁至商品價格,再加上境外旅遊興盛,民衆的可支配所得部分轉移至跨境市場,抑制日常消費或減少非必需品開銷。
整合國內電支專營、公民營銀行、信合社、農漁會等52家業者的TWQR,弭平了業者以往的通路差異與手續費價差。惟目前存在尚未支援反掃條碼和部分大型通路、消費者辨識支援的支付品牌、回拋資訊不全面而業者後續不易協助商家行銷等課題。
至於現階段仍有部分通路未能滿足消費者的行動支付結帳需求。根據資策會MIC 2025年的研究數據,對照臺灣消費者在國內曾經使用和想要使用的場域比例,以市場、醫院診所、夜市、美髮及美容美體店等場域差距較多,顯示付款需求缺口有待滿足;在國外能使用臺灣行動支付品牌完成跨境支付的市場,也仍以民衆較常旅遊的日韓爲主。
綜觀行動支付產業的未來發展,可望朝向「高、廣、深」三大趨勢演進。
高度方面,雙向跨境支付將是未來資源投入的重點。事實上,2024年境外旅遊地點的前十名裡,有九個國家都在民衆國外使用行動支付地點的前十名。基於業者提供既有用戶的跨境支付同時有利於開發新用戶,而且無論是市場別或當地場域數都仍有成長空間,加上因應國際業者後續規劃來臺串接與移工跨境匯兌需求等,未來臺灣行動支付業者可衡量自行或結合共通條碼拓展國際市場,以滿足前述市場需求。
廣度方面,在於擴大生態合作伙伴。除了以共通條碼擴散可用場域,在業者滿足付款場域需求缺口、開發利基場域並確保通路資訊掌握度的影響下,行動支付的可用場域將更加多元化,舉凡從業者集團內部到外部、從都市區域到地方、從非現金付款到現金付款情境等,長期上都有助於業者挖掘各世代及各地區的潛在用戶。
深度方面,主要是經營利潤較佳或具特色的應用服務與市場。業者爲確保長期營運穩定損益兩平,近年調整行銷補貼策略的同時,也積極將支付結合廣告行銷、金融科技等應用。前者如提供商家精準行銷服務;後者如線上保險與貸款、低門檻基金投資、跨境匯兌、交易臺股現貨/海外股票/國內期貨等。
另外,行動支付普遍是小額消費,臺灣用戶9成平均消費金額爲1,000元以下;不過消費頻率穩定成長,如月均消費頻率11次以上的用戶比例,從2022年29%成長至2024年40%。換言之,業者也可開拓商家方案、大額消費品項服務或活躍支付族羣,從金額與頻率增加獲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