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南海立場,反駁一面之詞,中方在慕安會上拆穿菲律賓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德國特派記者 邢曉婧 李艾鑫 夏彩雲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15日在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舉行的“掀起波瀾:印太地區的海上緊張局勢”小組討論吸引了衆多歐美智囊團專家以及外交和軍事官員,是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專門討論亞洲議題的少數活動之一。中方代表在這場會議上闡述了對南海問題的立場。
出席這場小組討論的有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菲律賓外交部長馬納羅、美國參議員兼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克里斯托弗·A·庫恩斯、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在所有嘉賓就座之後,馬納羅才姍姍來遲。在專題討論上,馬納羅宣稱“菲律賓遵守國際法”,呼籲陷入緊張局勢的各方“遵守”已簽署的協議。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馬納羅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但他表示,不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國家給繁忙的海上走廊“製造了緊張局勢”。他認爲,緩解南海緊張局勢的最佳方式是,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協議的國家遵守這些協議。“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補充稱,“富裕、強大”的國家能夠“對較弱的國家行使自己的法律,從而引發更大的爭議”。
傅瑩表示,“不能允許菲律賓在仁愛礁和仙賓礁的侵佔行爲,菲律賓的所作所爲違反了各方共同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爲宣言》。”《南華早報》報道稱。
參加小組討論的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現場向馬納羅提問: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籤訂的《巴黎條約》,將菲律賓的西部海域邊界設定在東經118度。那麼,位於該邊界之外的黃巖島和仁愛礁,怎麼能成爲菲律賓宣稱的所謂“領土的一部分”呢?《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馬納羅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轉向了另一個話題。
吳士存在會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南海的所作所爲完全正當,維護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菲律賓應該回歸對《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的承諾,爲《南海行爲準則》的談判創造有利條件。
在線聽取了馬納羅發言的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丁鐸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馬納羅的發言以偏概全,只選取對自身有利的觀點。其將所謂的南海仲裁裁決等同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違反國際法的同時又把自己包裝成遵守國際法的“模範國家”。他說:“從過去一年多的事實可以看出,恰恰是菲律賓在頻繁挑戰《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的權威性,試圖侵佔新的無人島礁;是菲律賓出爾反爾,一再推翻之前達成的君子協定;也是菲律賓違反包括《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原則和精神,出臺‘海洋區域法’試圖洗白其非法侵佔中國南沙部分島礁的事實。”
丁鐸認爲,中方代表積極的發聲有助於還原歷史事實,讓外界不是僅聽菲律賓的一面之詞,也能讓國際社會直觀瞭解到,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以及處理海上問題的政策立場到底是什麼。同時,這也能夠向國際社會揭示中菲之間海上摩擦如何一步步發展,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問題。
此外,美菲外長在此次慕安會上進行了會面。菲律賓通訊社16日報道稱,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特雷西塔·達紮在一則聲明中介紹稱,“他們討論了我們發展合作的價值。然而,我們也認識到,美國新政府仍在完成對各發展機構工作的審查。”目前美國正在對全球外援進行評估,外界正在觀察美國是否會繼續對其同盟國和夥伴國進行投入。
據菲媒此前報道,美國務卿魯比奧重申了美國對與菲律賓聯盟的承諾,並表示渴望建立“更加投入和持久的關係”,雙方致力於應對中國在南海“破壞穩定的行動”以及加強經濟合作。丁鐸表示,美菲這種說法符合其一貫意圖,“通過淡化中菲海上爭端,把法律上的爭議問題偷換成所謂的安全問題,渲染菲律賓面臨的外部威脅,從而進一步以軍事安全合作的手段介入南海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