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研製最高補貼3億!上海將加快培育商業航天製造集羣 涵蓋火箭、衛星、通信終端等

《科創板日報》4月24日訊 今日,《上海市關於加快培育商業航天先進製造業集羣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正式印發,其中對商業火箭、衛星及通信終端等方面的研製提出了要求。

措施強調,商業火箭方面,建設市級商業火箭特色產業園,鼓勵鏈主企業強化牽引作用,開展江海聯動火箭運輸碼頭建設,集聚火箭發動機、分系統、零部件等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實現門對門配套,進一步提升商業火箭總裝效能。

商業衛星方面,重點發展星載相控陣天線、星間激光通信終端、星地通信載荷、綜合電子系統、柔性太陽翼等關鍵配套,加快研製手機直連衛星,推動商業衛星迭代升級;建設商業衛星超級工廠,持續提升衛星智能製造能力。

通信終端方面,重點發展多頻段終端模組等關鍵配套,研製共口徑兼容高中低軌衛星的通信終端、通導融合終端、手機直連終端等系列化產品,提升智能終端批量化製造能力。

此外,措施給予商業火箭、衛星、終端及配套關鍵核心產品研製一定比例資金補貼,最高達3億元,加快提升產業化規模。對企業購置設備、軟件等投入,按項目總投入10%給予支持,最高達1億元。支持火箭、衛星等領域智能工廠能級提升,按照評定能級分類支持,最高達1000萬元。

日前,上海圍繞航天產業發展制訂了“一四三”計劃。總目標包括:力爭到2027年,上海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商業火箭形成年產100發、商業衛星形成年產1000顆能力,全面建設重複使用火箭創新高地、低成本商業衛星製造高地、行業應用服務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日(4月24日)舉行的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啓動儀式上,由國家航天局倡議發起的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

“我們就想成立這樣一個聯合體,把企業界的朋友,還有政府、科研機構各方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促使商業航天進入快車道。”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孟令傑表示,後續商業航天創新聯合體將加快制定商業航天相關標準,促進商業航天安全、健康、有序發展。

近日,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企業座談會,與10家商業火箭、商業衛星領域的企業深入交流。會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佔全球發射數量的26%,發射次數創歷史新高。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組網發射,在軌衛星數量達90顆;GW星座也進入批量組網階段,在今年2月份完成了02組衛星發射。

目前,我國有一定規模的商業航天企業在500家左右,整體產值也在1萬億人民幣以上。中航證券認爲,供給側上,商業航天自主可控帶來明顯的緩衝效應。近日美國實施的關稅對等政策對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的直接影響較爲有限,主要得益於我國多年來在航天領域持續推進的國產化戰略和技術自主創新,在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顯著下降。

該機構表示,短期內,商業航天發射和衛星星座建設仍將繼續作爲商業航天產業波動的重要驅動因素,事件刺激的敏感度將保持高位,衛星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仍將持續受到高度關注。

華泰證券表示,看好國內衛星互聯網及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前景,建議關注2025年星座加速組網、可回收火箭技術突破以及多元化應用場景落地帶來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