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資金面、基本面共舞 陸股展現韌性

中國經濟成長仍維持低速復甦,通縮壓力則是當前最大的短期風險。第三季經濟未進一步惡化,但亦欠缺顯著改善,相關經濟數據呈現分歧。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於9月回升,但仍停留在景氣緊縮區間。

8月出口成長放緩幅度高於預期,美中暫時性關稅休兵的帶動效果逐漸消退;零售銷售同樣連續第三個月放緩,消費動能疲弱。另一方面,8月消費者物價再度落入通縮。然而在企業端,工業利潤出現回升,部分受惠於北京近期抑制產能過剩與遏止價格戰的政策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經濟似乎正逐步走出房地產低迷拖累的谷底。雖然出現「V型反彈」的可能性不高,但市場普遍認爲景氣底部正在形成。關鍵在於股市上漲並非一定需要強勁的總體經濟環境,只要負面趨勢放緩或止跌,即可爲市場提供向上的契機。

另一項具有潛在影響力的驅動因素是家庭資金的流動性。自2021年以來,中國家庭儲蓄累積至歷史高位,主因是房地產市場疲弱、家庭投資信心下降。然而在當前環境下,銀行存款利率走低、債券殖利率承壓、黃金進口受配額限制;相較之下,股票重新成爲具吸引力的資產選項。最新跡象顯示,家庭儲蓄正逐步流入股市,形成增量資金來源,對市場價格動能形成支撐。

企業獲利也呈現改善趨勢,特別是科技、自動化與部分消費產業等創新導向領域,開始出現正向盈餘預期修正。與過往多由情緒推動的反彈不同,本輪市場上漲更多建立在企業基本面回溫之上,使反彈具備一定持續性。

雖然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但市場對相關消息的敏感度已明顯下降。加上中國先前推出的資本市場改革措施,包括改善公司治理與提振投資人信心,有助市場建立較健康的投資結構。不過,在外部環境未明朗前,北京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的機率仍低,因此經濟仍可能維持數季「低成長、緩修復」的狀態。

展望第四季,聯博認爲,隨着「反內卷」成爲中國政府2025年經濟方針之一,政策將着重改善競爭秩序與產業效率,受惠領域橫跨太陽能、電動車、銅礦與豬肉等上中下游產業,預料部分公司有機會藉改革改善獲利結構。此外,內需導向企業像是金融科技、運動服飾與能量飲料等快速成長,以及與AI基礎建設相關的長期成長主題,仍深具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