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低通膨環境下 亞債異軍突起
房市持續低迷,削弱消費者信心與零售銷售。中國的內需消費佔比低,約只佔GDP的38%,遠低於美國的68%、英國的63%;家庭儲蓄比重則特別高,爲31.7%,遠高於英國的10.4%與美國的3.7%。儘管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提振內需消費支出,包括去年開始實施的大規模補貼計劃,但消費仍舊疲軟,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也從5月的6.4%下滑至4.8%。
隨着經濟成長趨緩,通膨壓力也同步下降。無論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或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皆爲負值。這導致名目GDP成長率非常緩慢,意味着目前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更多是拉低而非拉擡作用。面對這一挑戰,中國政府正透過放寬金融條件做出迴應,主要是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
預期今年夏季中國政府將召開數場重大政策會議,爲下半年經濟發展定調。但在貿易局勢未釐清前,任何政策宣示都應視爲階段性措施,而非長期定案。目前而言,中國經濟處於觀望與停滯的狀態,政策走向也因此顯得謹慎而遲疑。
隨着國內需求低落導致產能過剩、廠商削價競爭、出口商品價格下滑,「通縮」成了中國的最新出口現象,對中國在亞洲的貿易伙伴尤其如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的低通膨環境若逐漸影響到亞洲與新興市場,反而有利各國貨幣政策靈活度,使得各國央行能夠進入降息循環並支持債市的後續表現,其中又以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更值得關注。
過去十年,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經歷了重大的變革,在國家與資產分佈方面更加多元化,同時提供具吸引力的收益。
十年前,中國佔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的比重達45%,到2025年,中國雖仍爲主要發行大國,但比重已經下降到22%,反觀印度、香港等地的佔比提升,顯示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更爲分散;產業分佈上,則納入更多金融業。以摩根亞洲信用非投資等級指數爲例,過去不動產業佔比達40%,目前已大幅降低至13%,金融產業則從10%提升至30%。
另一方面,截至3月底,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最低殖利率(注)爲10.1%,高於歷史平均的8%;從歷史資料來看,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最低殖利率超過10%的時間僅佔20%,大部份時候最低殖利率是介於6%-8%,顯示目前是投入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的好時機。
隨着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不再以中國不動產業爲主,而是更多元分散、基本面也相對改善,可望與非亞洲的投資組合具備互補效果,值得在全球投資組合配置中佔有一席之地。
(注)最低殖利率爲債券到期日之殖利率或債券賣出日之殖利率,以兩者較低者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