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引路回故鄉:前後象藝文空間創辦人在坪林以自然之心 續寫土地與藝術的對話
前後象藝文空間創辦人林憲能原本從事傢俱進口以及室內設計,但在退休後決定回到故鄉。 Photo: Kair Chen
沿着北宜公路前往坪林,抵達後往前行便會經過前後象藝文空間。主人林憲能在這裡養茶、泡茶,也分享他的私人收藏,也讓許多人在這裡舉行藝文活動。他說,這裡是個有無限可能的空間,也將一份對土地和文化的熱情展現出來。
坪林是臺灣北部的重要茶鄉,林憲能在這裡出生,跟着從事茶農的父母一起種茶,呼吸着茶山的空氣長大。到了臺北城內尋求發展,從事室內設計以及義大利傢俱的進口,闖蕩數十年後,林憲能建立起自己的一番事業。
即使城市生活優渥,但他說:「人親土親,從小就呼吸這裡的空氣,對茶山、大自然的記憶它是永遠存在的。」林憲能放手將事業交給下一代,回到坪林,建造了前後象藝文空間,甚至也開始做起茶農的工作。他鑽研地質,研究茶的物理跟化學特性,也親自上山重新開墾可能荒廢50年甚至更久的茶園,將坪林的風土滋味從老茶樹的葉片中萃取出來,讓人有機會得以從味覺去感受屬於家鄉大地的精華,也重新認識這片自然景緻。
追求自然質樸的模樣
早在27年前,林憲能就返回了自己的故鄉坪林,創辦了前後象藝文空間。 Photo: Kair Chen
近十年,尤其是在疫情過後,臺灣掀起了一波青年返鄉創業的風潮;可是早在27年以前,林憲能就選擇了返鄉。林憲能一直有收藏茶葉的興趣,在前後象這裡,可以看到他精心保存的各種茶葉,甚至有日治時期的茶包以及各種典雅的茶杯、茶具,讓人得以窺探到百餘年臺灣文化的演變,也從中看見了先人的生活點滴。
細數這些典藏,很難不感受到林憲能對於茶文化的關注。近幾年,林憲能開始自己養茶、作茶,對茶園的耕耘也有一番特別的堅持。「現在的茶大部分都是用慣行農法種的,已經找不到我們小時候那茶葉的自然味道,」慣行農法固然能夠讓茶葉維持一定的產量、讓茶農可以從中獲得利益,但卻失去了林憲能兒時曾經從茶香之中體驗過,與土地相互共生而帶來的美好風味。於是他思考,要如何把這個味道找回來?
前後象藝文空間二樓的品茶空間。 Photo: Kair Chen
「我現在不是去種茶,而是把以前先民種在山上岩石、砂礫土,比較陡的斜坡上的茶開採回來。」在林憲能父母那一輩或是更早期的茶農種植的茶園,有着很好的水土,只是因爲無人接手而逐日荒廢;但茶樹沒有枯絕,反倒繼續成長,成爲山林的一部分。林憲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已經長滿芒草樹木的茶園找出來,除掉芒草並用來做天然肥料,梳理茶樹枝葉,讓它們重新茁壯。
林憲能堅持自己的茶園周邊不可有其他的農地,避免被其他農園的農藥、肥料影響,讓山區回到原始的生態多樣性。同時,在茶園裡林憲能也只做兩件事情:除草與採摘,不打擾其他生物,讓已經融入山林之間的茶樹們繼續在這樣擁有生態多樣性的環境中存活,沐浴陽光,吸足山嵐水氣與大地的養分。
前後象藝文空間被羣山以及溪流環繞。 Photo: Kair Chen
林憲能摘採下這些重新茁壯的茶葉,嘗試在曬乾後不經殺青與揉捻,直接泡煮成的白茶,在純淨且回甘的茶湯裡,品味到一道純樸與原始的風味,那即是一份屬於茶葉的純粹。「這些茶已經完全迴歸自然的森林裡,它跟大地的靈氣已經融合在一起。」比一般用慣行農法培育的茶種,林憲能認爲這些茶樹更能忠實的呈現坪林的風土特色,是真正的寶藏,也能夠呈現他記憶中的美好味道。
隨時代發展自然變化
林憲能在前後象藝文空間收藏了許多茶葉。 Photo: Kair Chen
綜觀從唐代一路到明、清時期,再發展講究細節的茶席,林憲能說茶的發展看得出由簡入繁的流轉。但在近期,也不少人開始研究明清的功夫茶,甚至宋代的點茶等技法,有種由繁入簡的趨勢。他個人則嚮往更原始的方法,「像是唐代的蒸茶,茶葉用蒸的、讓它慢慢地釋放與沖泡出來,」用這些方法泡茶,「可以感受到一種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比較原始的茶的本質。」
現在臺灣隨處可見各種手搖飲料的門市,許多年輕一代早已不習慣泡茶,而是直接到飲料店買一杯茶飲,「它其實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沒有什麼好壞、對錯,」他說:「年輕人比較沒有時間泡茶聊天,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把茶推廣給年輕人,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在他的觀點中,手搖飲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產生,適應現代人生活步調的模式。如同看着茶樹自然生長,林憲能也同樣樂觀的看待茶飲文化隨時代轉變出各種樣態,反映當代人們的生活型態,「這樣走着走着,慢慢地會再回歸到本質,這些都是一種過程。」
依循自然環境、順勢而爲的經營哲學
前後象藝文空間庭院裡的大樹。 Photo: Kair Chen
至於前後象的誕生,林憲能坦白的說,最初他只是想找個地方放置自己的收藏。「剛開始是當作倉庫去買下的,」林憲能說:「因爲學設計的關係,既然要當倉庫也要把它擺好,結果大家認爲這個空間很好玩,陸續的有一些活動過來。」從事室內設計出身,林憲能說自己對於空間佈局非常敏銳,這裡的一切都是由他親手擘劃。許多器物和典藏,都看得出來有一些年代,做工不太細緻,但是讓人感受寧靜安心,如同日本「侘寂」美學強調的,在不完美之中挖掘出美感的哲學。
日本花道家上野雄次曾在前後象藝文空間舉辦講座。 Photo: 前後象藝文空間提供
日本花道家上野雄次帶着參與講座的學員進入坪林的山野採集花材。 Photo: 前後象藝文空間提供
林憲能記得,最早是漢唐樂府跟他借用場地排練,對方主動詢問是否可以在這裡首演,於是成了前後象第一場藝文演出。之後,越來越多人借場地公演、展覽:包含邀請布袋戲團表演,搭配傳統南管樂團演奏與真人配唱,回味古早時代的演出氣氛。在去年,日本花道藝術家上野雄次曾應邀來前後象舉辦講座,會中他除了仔細講解花藝技法,也帶領着與會者們親自在坪林山林中探索尋找可以使用的天然枝枒、草木,簡單修整、盡力保留其原本生長的姿態,插入帶着粗獷氣質的器皿中,不需太多妝點修飾,即能演繹豐沛生命力……過程裡,學員們不僅聽花道家暢談創作理念,也在採摘花材的過程裡,深切體會山林與這些植物渾然天成的美麗。
林憲能收藏的朱銘《人間系列》雕塑作品。 Photo: Kair Chen
隨着一場一場獨特的演出與講座展開,可能是內容精彩豐富,也可能是受到這個空間的氣氛給吸引,即使不對外開放,也沒有特別宣傳,但很多來過的人都願意回訪,甚至詢問可否在此地舉行活動。曾有一次,林憲能想辦個私人餐敘,與兩對夫婦友人吃個飯,但最後竟然來了50幾個人;很多活動也總是會在兩天之內報名額滿,甚至要加開場次。
如今,前後象成了藝文活動愛好者們口耳相傳的秘境,來到這裡總能夠體驗到從精心編排的活動之中,感受到重新與鄉土、自然緊密的連結。雖然林憲能並沒有刻意往這個方向經營,但是他說:「各種狀態都是因緣俱足,就自然會去成形。」在順勢而爲下,前後象就長成了現在的獨特風貌。
將對土地的愛延續下去
前後象藝文空間順着山坡築起,底下即是溪谷,遠處則是綠意盎然的山嶺。沿着一段斜坡走進庭院,映入眼簾的是一棵茂密的大樹,向左轉彎才能見到白色的建築。經過長廊、中堂再到後院的小水塘、泳池以及觀景臺,每一個轉角過去,就是不同風景與佈局。這樣的動線讓人感覺像是被流動的空氣帶着向前進,然後一層層的轉進新的視野之中。坐北朝南的佈局,陽光自然灑進室內;面對山嶺的露臺,欄杆繞過從山谷底下向上長出的樹木,並且與山的走勢平行,不管走到哪都能正面看着山頭。整個格局,順着環境,和草木相互依存,可以體驗到林憲能對自然土地的尊重。
爲何這個地方會被命名爲「前後象」?林憲能解釋:「『象』是宇宙萬象的『象』,是一個無限的空間,不管過去或未來,把它串連起來,然後把愛延續下去。」他希望這裡是一個沒有侷限的地方,任何形式的文化展演都可能在這裡發生;而「前後」代表的則是時間,要把時代的前後連結起來。
在前後象藝文空間,佈置了許多獨特而寧靜的角落。 Photo: Kair Chen
林憲能很喜歡紅磚材質的器皿,那是先人們從土地取材製作,蘊藏一種天然純樸的氣質;還有各種臺灣傳統木造傢俱,做的厚實穩重,恬淡寧靜,「那些東西都很有趣,有原始的創意和手工感,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了。」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墾,留下很多值得細細咀嚼品味的足跡,可惜年輕一代的人很少與這些東西接觸,林憲能由衷希望能讓現在的人體會到這些美好。不管是與茶相關的事物,或是古老文物與藝文表演,前後象已經在這片土地的滋養下如有機物般長成一個有着許多可能性的平臺。來到這裡,從活動或展出的文物中感受到先人們對於土地的情感,也讓這一份熱愛有機會延續到未來。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