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不強求、不繁飾 如建築留白… 山隱建築創辦人何武賢從茶道看建築 打造當代禪意茶空間
山隱建築創辦人何武賢。 Photo: 何武賢提供
在茶的靜謐與建築的留白之間,孕育出一種近乎禪的詩意空間語言。此次專訪,我們走訪擅長營造東方禪意氛圍的山隱建築創辦人何武賢,傾聽他如何以建築之筆,詮釋茶道的精神——在光與影、材與氣之中,構築可安放心靈的現代空間。
對何武賢而言,茶遠超越飲品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設計哲學的延伸。「比起品茶的行爲,我更着迷於茶與空間互動所營造的氛圍,」他說。茶道是一種「空間之外的空間」,在泡茶的過程中,空間的細微之處被放大——座席的安排、光線的灑落角度、牆面的迴音效果,甚至空氣中流動的茶香,都與人的情緒交織,構成一場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何武賢將品茶視爲時間的縮影,認爲其需要等待、專注與沉靜的特質,與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茶香與空間的氣場、人的情緒交織,創造出一種全感官的體驗,這正是我們在設計中追求的層次,」他解釋道。
在他的設計哲學中,氣場、留白與感知的層次排列是核心原則。無論是茶室中的一抹光影,還是建築外牆與自然景觀的對話,這些細節都在無聲中引導人們進入一種更深層的感知狀態。何武賢將品茶融入設計哲學,創造出讓人靜下來、慢下來的空間,讓每一次品茶都成爲一場心靈的旅程。
虹橋會所茶室。 Photo: 何武賢提供
茶與建築的共鳴
何武賢認爲,茶從來不只是飲品,而是人與人、人與自己進行心靈對話的媒介。無論是朋友間的茶會共聚時光,還是獨自啜飲的靜謐時刻,茶總能讓人的節奏放慢,心靈沉靜。一盞茶的醞釀、沖泡與品飲,體現了當下的專注與內在的覺察;而建築,則是這種節奏感與靜謐感的空間編織。「茶、建築與人,在精神層面上彼此共鳴,」他說。
他特別推崇「留白」的概念:「茶道中的不強求、不繁飾,與建築中的留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好的茶空間不是填滿,而是留下靜謐之處,讓人更容易聽見內心的聲音,也更容易看見彼此的真實。」
對何武賢而言,設計茶空間如同泡一壺好茶,不急於令人驚豔,而是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靜下來,重新感受與宇宙的連結,啓發內在的思考與感悟。他將這一過程形容爲「場域修行」,是時間、材料與人之間的深度對話,茶空間因此成爲心靈的居所,承載精神的安放。
江南會所。 Photo: 何武賢提供
伊秋莊園。 Photo: 何武賢提供
傳統與當代的平衡
在茶空間設計中,何武賢靈活運用日式、臺式與中式茶文化的不同特質,創造出傳統與當代的和諧平衡。日式茶空間以禪意與侘寂爲核心,講求極簡、對稱與自然留白,透過榻榻米、和紙拉門、土牆與低矮座席,營造出一種低調而深邃的美學。「進入日式茶空間,彷彿踏入一場微型修行,」何武賢說,「一席、一茶、光留殞地,讓人從內而外地沉澱。」
臺式茶空間則展現了在地生活的質樸與自由,融合日本禪意與西方現代簡約,材質上多用原木、磚石、泥漆與陶土,強調自然質感與手感的溫暖。空間佈局更爲靈活,沒有嚴格的形式,而是圍繞人與人的互動而生,呈現一種「雜而不亂」的自在氛圍。「臺式茶空間貼近日常,隨緣而生,」他說,「它是最自由的茶空間。」
北京格拉斯。 Photo: 何武賢提供
中式茶空間則以「意境」與「相外之相」爲底蘊,蘊含強烈的文化敘事與審美趣味。從明清傢俱的優雅線條,到窗格、屏風的層層疊景,再到字畫、盆景與茶具的精緻陳設,每一處都是一幅詩畫。「中式茶空間不僅是爲了品茶,而是構築一個帶有哲學意味的『境象世界』,茶是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何武賢解釋道。
「日式重靜的修行,臺式在於生活的流動,中式則是相的營造,」他總結道。「三者各有獨特的美學語彙與文化肌理,但共通點是讓人在空間中慢下來,與茶對話。」
何武賢在設計中不拘泥於單一風格,而是根據場域特質與文化脈絡,靈活調和傳統與現代,創造出既具文化深度又符合當代審美的茶空間。
瀋陽靜安府。 Photo: 何武賢提供
品茶空間的關鍵元素
何武賢認爲,理想的品茶空間不在於單一元素,而是感官層次的協調與氣場的生成,而「光」是最關鍵的要素。「光線決定空間的節奏感與層次,」柔和的自然光——晨光、暮光或月光——能爲空間注入溫馨與流動的觀照體驗,影響品茶的情緒與茶湯的風味。「不同的光影轉折,如同爲空間譜寫一首流動的樂章,」他補充道。
其次是材質與嗅覺的搭配。天然材質如原木、竹、石、紙與麻,透過觸感與氣息與茶香交織,營造出讓人沉靜安定的氛圍。「材質的呼吸與茶香的催化,讓人與空間產生深層連結,」何武賢說。空間的尺度與動線則需讓身心自然放鬆,設計應在隱私與開放間取得平衡,動線簡潔樸實,動靜分明,隔絕外界干擾。若場域條件允許,將戶外景緻巧妙引入室內,實現內外一氣的自然互動,更能提升空間的靈性。
何武賢以茶爲媒,串連記憶、空間與心靈,邀請旅人以茶爲伴,踏上心靈漫遊。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