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爲什麼總被罵?|楚學友

CEO被罵是在繳納高管稅。高管稅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信息稅、職位稅和社會稅。

CEO被罵是好事。要多鼓勵,多支持。

信息稅:差評

我剛踏入職場,發現很多事情老闆和高層清楚,但我和其他普通員工可能完全不知道內情,比如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某個大項目是怎麼談下來的、高層之間有沒有什麼私下約定、老闆和誰關係更好。這就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老闆們知道的信息遠比我們多。

從信息不對稱角度看,CEO被罵、被匿名舉報或社交媒體的輿論監督,是對高管可能存在不當行爲的內外部約束,是他們爲了保證自身行爲符合企業和社會利益所需要承擔的代價。這類似於一種“信息稅”。

正因爲這種信息差,老闆們(尤其是CEO)如果做了些不太合適、甚至損害公司或大家利益的事(比如亂花錢、任人唯親、或者鑽空子),普通員工、外部合作伙伴甚至公衆一開始可能很難馬上發現。

這時候,被人罵、被匿名舉報、或者在網上被人批評吐槽,看起來是件壞事,讓老闆們很難堪,但其實它有三種作用:

1. 匿名舉報帶來的內部警示

比如,有員工發現財務總監好像在做假賬報銷。他不敢實名說,就匿名舉報了。這就是公司內部悄悄拉響的警報,提醒更高層或董事會:這裡可能有問題,查查!逼得總監以後報銷更守規矩。

比如,我以前就職的某家公司,在一線門店後廚貼上了所有高管的手機號碼。隨時可以打電話舉報店長或者門店的不端行爲。任何人都可以發短信(現在發飛書釘釘企業微信就更方便了)這就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2. 社交媒體罵聲一片帶來的外部壓力

比如,有消費者發現CEO在社交媒體上過度吹噓公司新品,但其實還搞不太清楚技術參數和指標。拿到產品,客戶一生氣在網上曝光吐槽,引來一片罵聲和媒體關注。要求退款退錢的也不少。

這就像一記來自外部的響亮耳光,逼得CEO和公司立刻出來解釋、道歉、整改。公司形象受損,股價也可能跌,代價可不小。

3. 輿論監督

就算沒具體舉報或醜聞,只要CEO和高管們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員工、客戶、網友盯着、評論着,甚至背後罵着,他們在做決策時就會更小心。

他們會想:“這事要是被髮到網上,大家會怎麼看?會不會捱罵?” ,他們會在跟下屬溝通時,有所收斂,不敢口出惡言,免得被下屬錄音錄像留作證據。這無形中讓他們做事更規矩,更考慮公司和大家的利益。

CEO和高管們擔心捱罵、被舉報、被輿論盯着,雖然他們個人覺得煩、覺得委屈甚至倒黴,但從公司和社會角度看,這是對他們權力的一種必要約束和必須付出的“代價”。

因爲他們掌握着太多別人不知道的信息和權力,就需要有更強的監督力量來防止他們“亂來”。這種監督帶來的“麻煩”和潛在風險(比如聲譽受損、被調查),就像是一種“信息稅”——是他們因爲掌握核心信息而需要額外承擔的“成本”,目的是督促他們把事做好,別走歪路。

簡單說,就是“權力大、信息多,挨點罵也是管住自己的必要代價”。就像開車要系安全帶,雖然有點束縛感,但能保安全。

職位稅:代理成本

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委託人),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當總經理(代理人),負責經營公司。

你希望公司穩步發展,但這位經理人爲了讓自己短期內拿到高額年終獎,決定拼命壓縮成本,比如大量裁員、砍掉員工培訓和售後服務。短期內看,公司利潤上去了,他的績效獎金也拿到了,但長遠來看,員工士氣下降、客戶投訴增加,品牌信譽受損,甚至客戶流失,導致公司未來收入下滑。

這種現象是委託-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研究重點:委託人(如股東、董事會)和代理人(如CEO、高管)之間的關係。

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的目標可能並不一致。比如股東想的是長期回報,但CEO可能更在意自己的獎金、聲譽或任期內的“政績”,比如任內成功上市。

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無法實時瞭解CEO所有決策),就會產生兩類“代理成本”:

1. 監督成本:老闆花錢監控代理人,比如設立審計、風控、合規等部門;

2. 剩餘損失:即使有監督,代理人還是做了對己有利但對公司不利的事。

老闆付了錢,結果卻沒買到真正對公司好的經營結果。這種代價,就是職場上真實存在的“隱性損耗”。所以說,高管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隱藏着“爲誰做決策”的問題,公司越大,這種代理成本越值得重視。

比如瑞幸咖啡2020年的財務造假事件。管理層(代理人)爲了追求短期增長和資本市場表現,2019年虛增銷售額22億元人民幣,佔全年收入的大部分。董事長與CEO實際控制了核心決策權,而普通投資者(委託人)無從知情,也無法監督日常經營。這就造成了代理失敗。結果有目共睹:

公司股價暴跌,從最高點近50美元跌至1美元以下;

被美國證監會罰款1.8億美元;

多名高管被罷免;

大量中小投資人遭受嚴重虧損;

瑞幸於2020年7月從納斯達克退市。

這起事件清晰展現了代理問題的三大特徵:

信息不對稱:高管掌握全部數據,投資人完全被矇在鼓裡;

目標不一致:高管爲了KPI和上市成功,犧牲公司長期價值;

監督失效:董事會和審計機制對高管失控,無法發揮制衡作用。

如果CEO能夠意識到被追究代理責任的風險和成本,就會在決策過程中更謹慎,避免引起爭議的行爲,降低代理成本中的剩餘損失部分,提高企業的整體價值。

如果CEO沒有做好代理,就會被罵。從而引發委託人的警覺,開始降低代理成本損失,最大化保障公司價值。

CEO被罵,類似於代理的”職位稅"。我經常稱之爲 F**K MONEY。一切皆有價碼。時刻準備着,交稅。

社會稅:負外部性

2018年11月18日,俞敏洪因發表“中國女性墮落論”引發強烈爭議。

“所以實際上一個國家到底好不好,我們常常說在於女性,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是因爲中國女性的墮落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俞敏洪說。當然,這是脫離語境的斷章取義。

雖然當晚,俞敏洪在微博發佈道歉聲明,說意思被曲解,本意並非如此,依舊沒有獲得諒解。

這是一起典型的高管不當言論引發的負外部性衝突。

外部性理論講的是,一個人的行爲影響了其他人,但這種影響並不會完全反映在他自己的成本或收益上。當公司高管因爲職位權力,做出不正當行爲,比如財務造假、不正當競爭、發佈帶有性別歧視的不當言論等,其實不僅傷害了公司自身,也會對員工、消費者、同行業公司,造成社會整體福利的下降。

這些影響就是“負外部性”——高管的行爲後果由社會來“買單”。這就像一種“社會稅”,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爲他們的不當行爲付出了代價。這樣的行爲看似短期有利,但長遠來看會導致社會資源浪費、信任缺失,整體福利下降。企業和高管如果忽視這種“社會稅”,最終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法律、輿論和市場懲罰。

從這個角度來看,被罵是警醒CEO們,謹言慎行。不是不能講話,而是學會講話,學會在公衆面前表達自如,而不觸怒公衆。

我常常說,熱搜級的輿論攻擊,針對的不是組織和個人,而是他們所代表的角色和議題。

講的就是社會稅。

說到底,你可能會發現。CEO被罵是一件好事。對CEO本人、對組織、對公衆和社會,都是一件好事。警醒CEO本人、保障公司和委託人減少損失、增加社會的總體福利。

除了讓CEO不舒服幾天以外,沒啥壞處。

CEO被罵後怎麼辦?可以看 這兩篇文章的底層邏輯分析。

照例推薦我的課

我是楚學友,友聲譽®️品牌諮詢創始人,品牌聲譽顧問。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299元/年。

再讀三篇: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