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方濟各對談 青年學者:賴清德赴梵弔唁可彰顯1決心

臺灣青年學者、政大博士生凃京威2022年9月與教宗方濟各交談互動,送給教宗一串玫瑰念珠。(凃京威提供)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辭世,曾與方濟各面對面互動的臺灣青年學者凃京威表示,教宗和藹、幽默,沒有嚴肅的架子,讓他印象深刻,儘管許多人認爲方濟各偏重改善與北京的關係,但他從教廷任用的外交官,及近期教廷駐臺代辦馬德範的發言,判斷臺梵邦交依然穩固;他很支持賴清德總統親自前往弔唁,因爲這可彰顯臺灣與歐美等自由民主國家站在同一陣線的堅定決心。

凃京威是「方濟各經濟」青年學者,目前也是政大東亞所的博士生,他在東亞所的碩士論文題目爲《教廷外交:如何面對分裂與主權爭議國家》,曾榮獲臺灣政治學年會的碩士論文獎。

凃京威與方濟各的淵源,源於方濟各2019年曾發信邀請全世界年輕人和他一同思考世界經濟問題,包括氣候變遷、戰爭衝突、貧窮、社會不公平等。該活動因疫情延遲到2022年9月才舉行,最終有1000位來自全世界的青年獲選與教宗共聚一堂,其中更有30人可與方濟各直接面對面會談互動,凃京威就是其中一位,他當時代表東亞國家的青年。

「教宗很和藹,而且很幽默,沒有嚴肅的架子」,凃京威回憶,他當時拿出一串玫瑰念珠和臺灣鑰匙圈給方濟各,用西班牙語告訴教宗「這是臺灣人民給你的禮物」,方濟各驚訝地說「給我的」,他說「是的,給您的,請爲我們祈禱」,方濟各便收下並給予祝福。

方濟各近年常發表對北京友好的言論,讓外界解讀臺梵關係恐生變,不過凃京威指出,2022年教廷派的新任駐臺代辦馬德範,在教廷的國務院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官員,同時也是義大利人,可以直接把臺灣的情況彙報給羅馬,他認爲這象徵臺梵關係升級。

此外,馬德範代辦近期公開致詞時,談了中華民國,也講了臺灣政府,尤其強調臺灣的和平對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堅持支持臺灣政府對教廷來說的重要性,更以臺灣曾在1945年蒙受空襲的歷史,強調希望永久和平在臺灣發生,反對各種冒進。凃京威分析,這些動向和發言,都顯示臺梵關係的穩固。

至於教廷與北京的關係,近幾年常圍繞着「主教任命臨時協議」討論,凃京威說,主教任命協議雙方必然歷經過好一番折衝,他透露曾與教廷國務院的官員交流,該官員直言,「面對一個你不信任的對象,但你又有那麼多教友需要照顧,當然不能選擇避而不見他,而是要和他約法三章不是嗎?」

相較教宗的幾次對中國示好,北京態度則相對審慎冷淡,凃京威分析,因爲中共把天主教與中國在19世紀末經歷的帝國主義連結起來,這不僅是共產黨反對宗教、無神論,也把天主教會與羞辱中國人的歷史連結起來,他認爲習近平就是以這樣的視角在看待天主教和天主教會的關係。

他強調,中梵關係的視角,不只是外交關係,還包括歷史因素,更不可能是從要削弱臺灣外交關係的狹窄視野,而是要從中國人民屈辱和人民情感的寬廣視角在衡量。

關於方濟各逝世的「喪禮外交」,凃京威認爲,美歐各國領袖非常重視與教宗的關係,美歐等國對臺灣的支持,也彰顯在協助臺灣維繫與教廷的外交關係,他很支持賴清德總統親自前往弔唁,因爲可彰顯臺灣與歐美等自由民主國家站在同一陣線的堅定決心。

凃京威表示,他有耳聞大陸可能派國家副主席韓正前往教廷,雖然兩岸代表很可能被故意隔開,但能夠有機會同框或雙方團隊碰頭,仍具有意義。

方濟各過世後,新任教宗將由樞機主教團選出,對於樞機主教是否存在「派系」,或是「親中派」?凃京威分析,樞機團確實會有不同立場,但主要是關於對離婚、同婚等議題,沒有親中反中的派別,「教廷關切的是天主教會,而不是政治上的喜好」,對於當前的中美衝突,他表示教廷確實會在國際政治上,在中美間採取平衡關係,就像是俄烏戰爭,教廷也只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