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商業學校必修課程 也是熱門才藝項目 |1961年珠心算
由全國商聯及省聯會主辦的第一屆全國珠算比賽大會,三日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揭幕,圖爲比賽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1/11/03 王萬武攝影)
【推薦閱讀】 以前教室裡的昂貴教具|投影機 學游泳的盛夏光年 1964年鳳山游泳訓練隊
1961年11月3日,第一屆全國珠算比賽大會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比賽科目有:乘算、除算、加減算、傳票算、心算、念算、念心算等項目。珠算測驗的及格是指「六級」到「十段」,十段是最高實力。隨着計算能力進步,有形的算盤逐漸會被無形的「影像算盤」取代,算盤就在腦海裡,計算速度非常驚人。
全國比賽合格者,將來有機會到商業學校擔任珠算老師。《算經》當中描繪算盤「上一珠、下四珠」的雛形,猶如10進位的人工電腦;配合「一斤十六兩」,臺灣曾經也能看見2顆上珠、5顆下珠,滿16進位的算盤。隨着掌上型計算機、電腦化普及,金融商業機構漸漸不像從前那麼重視珠算成績。
1987年起,各級學校對珠算課程進行調整轉移。1991年,商業學校以電腦課程取代珠算,將珠算改爲選修,在此之前,商科學生參加珠算測驗人數約佔80%,改制後珠算比賽的參與者愈來愈年輕,成爲小朋友的天下。1996年,教育部也把珠算課程從國小教材大綱刪除,引起臺北市珠算學會反彈。
臺灣補習文化盛行,珠算一度成爲兒童才藝班的熱門課程,代表着珠算從過去實用的謀生技能,轉而成爲培養兒童記憶、反應、數學能力的工具。1997年內政部統計,臺灣的學齡兒童有62%曾上過才藝班,上珠心算數學班者佔27.96%,其次爲繪畫及兒童英語班,皆佔20.67%。
由全國商聯及省聯會主辦的第一屆全國珠算比賽大會,三日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揭幕,圖爲比賽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1/11/03 王萬武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