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八斗子工程的一部分「碧砂漁港」轉型觀光漁港的30年故事
基隆地區很多海釣船集中在碧砂漁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06/18 黃經緯攝影)
北海岸的碧海風光,不僅療愈遊客的心,也能享受新鮮的海產,而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的碧砂漁港,就成爲觀光客假日的好去處。碧砂漁港原本是八斗子漁港的第二期工程,從1980年開始興建到1992年完工,解決基隆地區漁船停泊不足的問題,也在1990年代成功轉型爲觀光休閒漁港。
碧砂漁港的興建背景可追溯至1970年代臺灣漁業的快速發展期。1974年,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在巡視基隆市時,發現基隆市唯一的大型漁港正濱漁港已出現漁船使用地不足的擁擠問題。爲了配合基隆地區漁業的蓬勃發展,政府決定在八斗子興建大型漁港計劃,並將其規劃爲多階段建設工程。
【推薦閱讀】 十大建設首項完成工程是它! 1976年啓用如今成臺灣第二大商港 明鄭時期已存在 「竹圍漁港」已成北部重要觀光漁港
八斗子漁港的整體建設從1975年9月開始動工,第一期工程於1979年7月完工啓用。隨着第一期工程的成功,政府緊接着在1980年啓動第二期碧砂泊區工程,這就是後來的碧砂漁港前身。當時的規劃目標是希望新漁港能夠取代正濱漁港的功能,同時擴大基隆港的商港用地使用範圍。最終在1992年完成整體建設。
1990年代初期,臺灣漁業面臨景氣低迷的困境,傳統漁業經營模式受到嚴重衝擊。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開始重新檢討各漁港的功能定位。在新的規劃中,正濱漁港被定位爲遠洋漁業基地,八斗子漁港主要承擔近海漁業功能,而碧砂漁港則被賦予觀光休閒漁港的新使命。
1993年2月,基隆區漁會提出在碧砂漁港設置魚貨直銷中心的構想,配合了觀光漁港的定位,也輔導漁民轉業的重要措施,儘管在1996年遇到賀伯颱風侵襲,但當地人並未放棄,的魚貨直銷中心於1998年2月開始營運。這個新設施包含兩棟主要的長形建築物,分別規劃爲「魚市場」和「美食街」,讓遊客可以買魚後吃魚,因而成爲當地重要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