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罹子宮頸癌 臺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逝 醫:初期症狀像泌尿道感染
臺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昨傳出離世。圖爲王琄、蔡璧名(右)出席綠光劇團講座討論生死議題。(本報系資料照)
臺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昨(23日)傳出離世,享壽60歲,蔡璧名在42歲時,確診罹患第3期子宮頸癌,但後來抗癌成功,重回臺大任教。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表示,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沒有症狀,或是以異常的陰道出血爲表現,少數患者甚至因陰道分泌物變多、有異味,被誤以爲是泌尿道感染。
專長中國思想史的臺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出版多部以莊子爲出發點,探討愛情與人生的書籍,她在臺大開設的開放式課程「正是時候讀莊子」,更是深獲好評的人氣課程。
蔡璧名在42歲時,確診罹患第3期子宮頸癌,但她曾指自己透過中醫、武術調養等方式抗癌成功,返回臺大任教,昨天卻驚傳她已經離世,臺大中文系也證實這項消息,享壽60歲。
臺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子宮頸癌的發生主要是因性行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HPV),逐漸轉變爲子宮頸癌前病變,再演變成子宮頸癌。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子宮頸癌,但以30到60歲婦女最爲常見,癌前病變則好發於20到40歲的婦女。
鄭丞傑表示,子宮頸癌前病變是沒有症狀的,只有靠抹片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進入第一期之後的侵襲性子宮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異常的陰道出血,尤其是在非經期、性交後或更年期後的出血,或是經血量變多且經期比平常久,都要小心子宮頸癌的可能性,此外,部分早期子宮頸癌患者會因陰道分泌物多、有異味,甚至被誤以爲是泌尿道感染。
鄭丞傑表示,要預防子宮頸癌,可接種HPV疫苗,預防病毒感染,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或人類乳突病毒(HPV)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避免病程進入侵襲性的子宮頸癌。至於晚期或末期則可能會擴散至淋巴結、膀胱、腸道、骨頭、肺部或肝臟。
鄭丞傑表示,治療上,手術爲第一線子宮頸癌的治療方式,並依癌症是否擴散,來決定該移除的器官,包括子宮頸、子宮、陰道、末段大腸、直腸或膀胱等,其他輔助性治療,還包括放療、化療、標靶、免疫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