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聚集50家店!日治時期就存在 臺北「相機一條街」
博愛路是著名的相機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5/07/07 張嘉倫攝影)
臺北車站發展甚早,而在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與漢口街交叉口一帶,由於有着密集的照相器材聚集地,俗稱「北門相機街」或「博漢區」,是許多人要買相機、耳機等專業器材,都會前往的著名商圈。
北門相機街的形成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攝影技術初次引進臺灣,於日治時期「臺北城內」聚集了衆多政府機關與媒體報社,加上鄰近交通樞紐臺北火車站,這些需要大量使用攝影器材的專業客戶成爲推動相機街形成的關鍵因素,隨着機關單位對影像紀錄需求的增加,相機店逐漸在此區域萌芽,形成特殊的商業聚落。
【推薦閱讀】 牯嶺街的昔日風華 從舊書攤到郵幣街「松林書店」屹立80年 愛國東路「婚紗街」全盛期50家業者 中正紀念堂成關鍵推手!
1958年,專賣德國Rollei大型底片相機的「羅來」在臺北郵局對面開設,被視爲相機街正式起步的標誌。此後,漢口街的興福與宇宙、博愛路的榮美與永勝等攝影器材店也陸續開張,奠定了博漢區相機專賣的商業基礎。
博愛路,宛如一條攝影器材街。卅多年來,它由兩三家店,發展到現在的卅餘家專賣店,琳瑯滿目的產品,吸引許多消費者流連忘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2/09/24 林建榮攝影)
臺灣經濟起飛的1970至1980年代,可說是北門相機街的黃金時期。當時臺灣工業快速發展,民衆購買力提升,攝影文化也逐漸普及。在這段期間,相機街店家數量迅速擴張,鼎盛時期曾達到近50家之多,形成了臺「T」字型的商業版圖——以北門爲起點,向南延伸至博愛路,以及介於中華路與重慶南路間的漢口街一段。
進入21世紀,隨着數位相機技術的突破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推出,使得相機街的地位不斷受到擠壓,不過相機街的店家,憑藉豐富的產品知識與服務品質,仍然吸引着尋求專業攝影設備的消費者。許多店家也透過拓展高階相機,成功在電商等競爭下,維持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