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30%新人離職,重電股王華城電機如何破除入職「陣亡」魔咒?

圖片來源:鍾士爲 攝

作者/張紹敏

企業總想加速成長,但新人不挺怎麼辦?臺灣重電龍頭華城電機花了兩年,讓新人不但願意留下,連家人都愛上公司。

近年「新人留任」已成爲企業管理雷達上的新警訊。根據104人力銀行2023年調查,新人平均在入職1個月後即有2成陣亡,半年後留任者不到7成。

最缺工的時刻,遇上最流動的新世代,這個難題對近兩年員工從700多人急速成長至1,200多人的華城電機特別有感。

受惠於綠電、AI與外銷需求強勁,重電業龍頭華城電機寫下臺灣近年最強飆股紀錄。2024年稅後純益衝破42.86億元,是2022年8.38億的5倍,同時帶動每股盈餘(EPS)一路從3.21元漲破14.93元。

「我們開始發展很多新事業,需要大量不同的人才。用了很多方法,一直沒能達成期待。」華城電機管理處處長許逸揚不諱言。即便華城員工年離職率長期維持在3~4%,但急速擴張下,單看新進同仁的陣亡比例曾一度高達3成。

然而,在短短兩年內,華城的新進同仁已佔總員工數56%,經由內部推薦加入的同仁更高達127位,2024年整體新人留任超過8成。

最關鍵的轉折在於,人資開始把自己視爲「行銷」部門。

新人體驗從面試做起,入職就當自己人

爲了大量觸及潛在求職者,華城電機積極進攻校園,包含臺科大、中央、中原等大學,及多所位於臺北、桃園、新竹與臺中的在地高職合作,早一步網羅人才。

「我常說,不要把人家騙進來,」華城電機人資部經理張信義形容,找人就像找交往對象,若因幻想而交往、往往會因認識而離開,要找到願意長期留任的新人,需要管理對方的「期待值」。舉例而言,華城鼓勵主管把面試者帶到工作現場、如實呈現產線的辛苦之處。

「新人的體驗不是從進公司纔開始,」許逸揚補充,面談後人資也會調查求職者的感受、詢問給公司的建議。走過這一輪,華城不一定是他們的首選,但真誠的氛圍很容易在新世代眼中留下好印象,透過面試者的交友圈分享出去,就行銷僱主品牌的角度而言,無疑是一大加分。

一旦錄取,新人從第一天就是「自己人」。有別於大多數企業皆規定入職一定時間後才能享有公司福利,華城直接拆除了相關限制。

出社會首份工作即加入華城的技術處課長謝文旋印象深刻,「我入職過幾天是中秋節,就收到了公司全額的禮金,不是按比例給喔!」除了三節獎金無差別發放之外,員工的進修補助、小孩的教育獎助學金、生育補助等等,也是一入職就享有。

「即便他是待一天就走,這一天還是公司的人,我們希望他的回憶是美好的。」張信義笑言,這也是人資自居爲「行銷」的心態轉變。

前5年都算留人黃金期!讓員工家人都挺公司

入職的好體驗要能持續,取決於新人能否快速適應環境。

華城設計了「指導員」與「輔導員」機制,指導員負責在專業上支援新人、確保其職能跟得上,另有2位輔導員帶領新人認識同事、介紹公司的制度與文化,若是其中一位剛好不在、還有另一位補位。有鑑於不少新人羞於提問,華城也主動創立了專屬新人的LINE羣組,方便大家隨時發問,也可以「潛水」得到答案。

關於許多公司都有「通過適應期要請客」的慣例,華城貼心提供一筆經費,讓新人以自己的名義請同事們吃下午茶,這種不帶人情壓力的慶祝之道,也深得新世代認同。

但如何判斷新人已經成功定錨?華城的答案令人意外。「我們發現前3年、甚至前5年內可能都不算穩定。」張信義指出。

爲了延長留任的戰線,入職前3年的員工考績,不會與滿3年以上的員工共同評比。在晉升名額上,公司也要求各單位保留給新人約30%的名額,讓新人能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也更快收到反饋。

華城另一大絕招在於,拉攏員工家人的心,成爲助攻留任的一員。

華城自2024年6月起配合勞動部搶先試辦彈性的育嬰留職停薪,將原先請假「最少一個月」放寬到「5天」。假設小孩突然生病、或是幼兒園臨時停課,都能提出申請。

「會需要請這種假,通常也是年輕的新進同仁,他們的特休假比較少,更需要這樣的幫助。」人資部課長郭安琪觀察。另外包含小孩的上學陪伴假、生日假等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期待,把公司的好,大力行銷給家人。

當同仁待滿5年,公司也沒忘了送上客製化紀念獎盃,背後寫着該位員工在入職第一天時寫給自己的期許,再次提醒自己的初心。

「作球」給主管,老鳥和菜鳥都顧好

有種種如此貼近員工的舉措,許逸揚笑着迴應:「都是從員工意見抄出來的!」

華城一年執行兩次全體員工的匿名意見調查,被員工開玩笑稱爲是「許願池」。「每年絕對有百條以上,而且要由處長親自籤核、一條條回覆。」許逸揚說。

保持聆聽,是落實多元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的關鍵。許逸揚坦言,近年配合公司拓展新事業的腳步,重心放在新人身上,確實也收到部分資深員工反映不公平,因此新增了樂齡補助、年資獎等等,以行動表達公司對於同仁付出多年的感謝。

同時,從這些員工心聲中,也看見中階主管需要支援。華城多數主管已屆40~50歲,要在短時間內迎接大量年輕新血,的確是不容易的考驗。

因此,公司除了開課教育主管們如何與Z世代互動、避免誤踩地雷與法律紅線,更進一步「作球」給主管們。課級以上的主管每年都有一筆與公司獲利連動的「特支費」,鼓勵主管自主運用於日常聚餐、買禮物犒賞同仁。張信義解釋,「主管本來就常常自掏腰包請員工吃飯,我們乾脆做球給主管,同仁都沒感覺是公司出的。」

觀察華城在跨世代員工的照顧措施,張信義自嘲,與其說有明確的策略,更像在「亂槍打鳥」中試錯。好消息是,不間斷的累積已有成效,目前有近百位員工和家人同時在華城服務,正是留人留心最鮮明的證據。

※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每天工作到凌晨...離職率卻不到3%,黃仁勳如何抓牢人才?

AI對哪些職業衝擊劇烈?吳恩達:「這一羣人」最受影響

霸凌的主管總是平步青雲?高層爲什麼沒看見管理不當?

滿滿行事曆已過時!比爾蓋茲:我花了太久才懂,成功不是要把每秒行程排滿

成功者都這樣「浪費」時間:不怕繞遠路的5個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