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臺北最大舶來品集散地!「華陰街商圈」歷經沒落後逐漸復甦
臺北華陰街兩側大樓由四座空橋銜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6/11/26 楊金嚴攝影)
臺北車站一直都是臺北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位於臺北後站的華陰街商圈就是臺灣重要的貿易集散地。早期稱「後車頭」、「後火車站商圈」,包括重慶北路一段、承德路一段、長安西路、華陰街與太原路一帶,雖然一度因交通問題沒落,但近年來改爲徒步區,再度恢復到往年熱鬧的光景。
日治時期開始,臺北車站就以前後區分呈現明顯的空間差異。前站長期作爲臺北市的商業中心,高級旅館林立,成爲日本人的經貿重鎮;爲了服務進出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在今日中興醫院附近建造了「臺北裡取扱所」,也出現了製冰會社和專賣局菸草工場,讓後站逐漸成爲鐵路、工廠和漢人商店區。
而在1937年設立了裡臺北驛,戰後改稱臺北後站,成爲北淡線的重要車站,也是北漂青年抵達臺北的第一站,50、60年代,爲了滿足這些想要在臺北打拼的北漂青年,不僅僅是商家,像是職業介紹所、便宜旅社也如雨後春筍出現。
華陰街萬國百貨的陸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8/07/04 本報記者攝影)
而到70年代,臺北後站迎來了巔峰,臺灣逐步邁入輕工業和加工出口的新時代,經濟起飛,中南部工廠生產的紡織、飾品、零件、五金、玩具等製品,除了外銷國外,臺北市也成爲絕佳的批發中心。職業介紹所在此時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批發商店,而最著名的地標就是萬國百貨,不僅有批發店舖,還有甜甜圈、小吃麪食等商家。
不過到了1989年,隨着北淡線轉爲捷運紅線的計劃與鐵路地下化的完工,加上90年代東西向快速道路闢建和鄰近交通堵塞等問題,使華陰街商圈生意一落千丈。不過近年來,在臺北市府改善交通、設立徒步區,並且隨着機捷開通,也讓華陰街商圈再度被遊客看見,漸漸找回過去的榮景。
後火車站華陰街是短短的一條小街道,街道兩旁和垂直的太原路前段,一共開了不下百來家成衣店、中小型百貨店或日用品批發店,由於縱貫鐵路通車後,中南部小市鎮上的百貨行老闆,常坐火車北上採購貨品,尤其是小鎮婦女心目中的「高級水貨」,下了火車,就近在後火車站一帶採購貨品,回家轉賣給老主顧,所以,後火車站很快就形成臺北販售舶來品的集散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6/12/30 朱儁哲攝影)